提起口腔潰瘍,幾乎人人都得過,那痛起來的時候真是讓人輾轉反側,茶飯不思。
口腔潰瘍在臨床上典型的表現可以歸納為“紅、黃、凹、痛”四個字,即形狀規整呈圓形或橢圓形的凹陷潰瘍面,周緣有一圈充血的紅帶,潰瘍表面有黃白色的膜狀物,觸碰疼痛。
由于潰瘍形成的壞死凹陷超過了黏膜的基底層,暴露了黏膜下層的神經末梢,因此外界的辛辣或溫度刺激就會造成劇烈的疼痛。
大量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具有促進皮膚創傷愈合的作用,那么對于口腔潰瘍是否也有相同的作用呢?事實確實如此,至少有兩個試驗對此進行了研究。
來自埃及未來大學牙科系一項研究,在狗的口腔中局部施用甲醛甲酚來誘導口腔潰瘍,在潰瘍周圍注射狗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或載體(生理鹽水),然后對比效果,分析機理。
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間充質干細胞表達VEGF的mRNA顯著加速了口腔潰瘍的愈合,同時MSCs治療的潰瘍中膠原和VEGF基因的表達增加。
另外來自國內河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探討了牙齦間充質干細胞在創傷性口腔潰瘍愈合中的治療潛力。
研究人員將SD大鼠采用機械聯合化學法建立大鼠口腔潰瘍動物模型,隨機分為2組:潰瘍組和牙齦間充質干細胞組。
牙齦間充質干細胞來自智齒拔除患者(14歲-20歲)。
造模后第3天,大體觀察潰瘍組的炎癥反應強于牙齦間充質干細胞組,造模后第7天牙齦間充質干細胞組潰瘍創面已基本愈合;造模后第7天,蘇木精-伊紅染色可見牙齦間充質干細胞組潰瘍處可見薄層上皮形成;Masson染色可見牙齦間充質干細胞組膠原形成較潰瘍組粗大,且排列更加規則;
結果表明,牙齦間充質干細胞在大鼠創傷性口腔潰瘍早期具有降低炎癥反應的作用,對于口腔潰瘍的愈合具有促進作用,其口腔上皮的形成時間更早,且膠原形成較粗大,排列更加規則。
未來,我們應該很有希望看到干細胞或者干細胞衍生品用于大家的口腔潰瘍治療了。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8329.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