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種慢性非細菌性膀胱炎癥,尿培養無細菌生長。Hunner最先報道間質性膀胱炎,所描述的膀胱壁上出血區后來稱為Hunner潰瘍。
其特點主要是膀胱壁的纖維化,并伴有膀胱容量減少,以尿頻(通常每10分鐘一次)、尿急、膀胱區或骨盆區域感到壓力或脹痛為主要癥狀,嚴重時每天需要排尿40-60次。病因可能與膀胱壁缺陷、自身免疫失調、病毒、細菌感染、盆底功能失調及炎癥反應有關。
?
多達90%的間質性膀胱炎患者是女性。大約3%~6%的成年女性患有某種形式的間質性膀胱炎。即約300~800萬美國女性患有間質性膀胱炎。約1.3%的美國男性也患有間質性膀胱炎。
這種疾病的平均發病年齡在40歲左右,患病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來自韓國首爾木洞醫院梨花女子大學和韓國首爾蔚山大學醫學院牙山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起的臨床1期研究旨在調查來源于人類胚胎干細胞(hESCs)的臨床級間充質干細胞(MSCs)在ic患者中的安全性,其命名為MR-MC-01 (SNU42-MMSCs)。
研究納入三名女性間質膀胱炎患者,患者的中位年齡為71歲(范圍68 – 77),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年,滿足
(1)癥狀持續時間> 6個月
(2)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 ≥4
(3)1個月內在膀胱鏡檢查中發現一個或兩個Hunner病變
在全身麻醉下,參與者接受膀胱鏡黏膜下注射snu 42-mmsc(2.0×10^7/5ml)于Hunner病變的中心或邊緣以及膀胱壁除三角區以外的其他部分,分為5個部位,每個部位注射體積為1 mL。
術后隨訪1、3、6、9和12個月。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并在每次隨訪時用有效的問卷對癥狀進行評估。在長達12個月的隨訪中,未報告與snu 42-mmsc相關的不良事件,包括免疫反應和實驗室檢查及影像檢查異常。
所有受試者的VAS疼痛均得到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膀胱新生Hunner病變或任何異常,特別是患者1在12個月時的膀胱鏡檢查未見到Hunner病變,其余病變范圍相似或略有縮小。
本研究報告了經尿道人胚胎干細胞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注射在三例間質性膀胱炎患者中的首次臨床應用。
研究認為基于hESC的療法是安全的,并被證明對間質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潛在的治療效果。干細胞療法可能是治療間質性膀胱炎的潛在治療選擇。
以往使用hesc來源細胞的臨床試驗都使用了免疫抑制劑,本研究未使用了免疫抑制劑。在使用hESC-RPE細胞的臨床試驗中,患者通常要給予一個全身免疫抑制方案,如口服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或口服潑尼松龍,以防止排斥反應。這些療法導致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疲勞、腹瀉、胃痛、無法控制的糖尿病、感染和呼吸短促。
由于以下原因,研究人員沒有使用免疫抑制劑:第一,注射部位為膀胱粘膜下層,移植細胞極有可能位于黏膜下層與逼尿肌之間,全身免疫反應有限。其次,間質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出現b細胞異常等免疫反應變化,美國泌尿協會(AUA)指南建議將調節免疫的環孢素A作為IC的第五線治療方法,研究中同時使用免疫抑制劑極有可能會高估MR-MC-01的治療效果。第三,實際注射的細胞數量可能比預期的少,因為注射針頭會導致尿路上皮的微小缺口,這可能導致部分細胞溢出,同時因為定期排尿,溢出到膀胱的細胞立即被尿液稀釋,并在排尿過程中被沖走。
研究者計劃對這些受試者進行長達5年的長期安全監測,后續的臨床試驗將研究高劑量MR-MC-01的安全性,以確定更多患者的最佳治療劑量。并進一步研究MR-MC-01的最佳劑量和注射方案,使其療效最大化,同時持續監測安全性,為干細胞注射作為治療IC患者的一種可能的治療方式提供參考。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7392.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