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項發表于《干細胞轉化醫學》的研究揭示了干細胞治療骨關節炎引起的膝關節疼痛的作用。通過5年的隨訪,驗證了自體間充質干細胞(MSCs)移植治療慢性膝關節疼痛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該項研究招募了10名患者,將他們自身的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到損傷的膝關節中,在接下來的五年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隨訪。圖像顯示,移植三年后,患者膝蓋半月板上的損傷愈合了,疼痛也顯著緩解。
關節軟骨是構成滑膜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特征為緩沖承受人體壓力,為軟骨組織提供抗壓和減少關節運動時的摩擦阻力,對維持關節運動具有重要意義。
關節軟骨微弱的再生潛能已被公認為是外科修復治療最大的障礙,主要由于關節軟骨沒有直接的血液供應、無神經支配及淋巴組織,關節腔又是一個缺血缺氧的環境,只能依靠關節液營養。
所以一旦損傷,關節軟骨很難自身修復,甚至發生嚴重的功能障礙,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近年來,以干細胞技術為核心的再生醫學給人類醫學帶來了變革,包括骨關節炎在內,干細胞療法在多種慢性疾病、疑難雜癥的治療上均有所突破。
針對骨關節炎的干細胞療法是通過間充質干細胞的局部注射阻斷病程發展,使患者恢復健康的狀態。

國際多個研究機構早已證明干細胞具有很強的促進軟骨再生的能力,可以讓一個完全沒有軟骨的患者,重新長出軟骨,恢復關節正常功能。
《干細胞轉化醫學》主編,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安東尼針對這項研究進行了評論:“這項研究突顯了患者自身干細胞有治愈膝蓋軟骨損傷與疼痛的能力。這些結果表明,一種潛在的方法可能會逆轉骨關節炎患者的病變,并顯著降低疼痛。我們期待這項研究的繼續,以進一步證明臨床療效。”
目前,因創傷或炎癥造成的關節軟骨損傷在臨床骨傷科中十分常見。有學者報道普通人從40歲開始便會出現軟骨損傷,60-70歲人群中,關節軟骨損傷程度將達到80%左右,運動員尤為常見,發生率可高達22%-50%。
運動員群體
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受傷后在所花費的恢復時間,干細胞療法已被用于全球頂尖運動員群體中。
據《太陽報》報道,干細胞療法被廣泛用于治療諸如肌腱發炎,肌肉勞損,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甚至骨折等損傷。據統計,使用干細胞療法的運動員其恢復的時間要快得多。
以下知名運動員曾接受過干細胞療法:
1.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他甚至在Instagram上發布了有關它的信息。


2.佩頓·曼寧(Peyton Manning)
傳統的手術方法無法幫助他改善脖子狀況,在嘗試了干細胞療法后,他的職業生涯得以延續,在丹佛野馬隊的帶領下獲得了超級碗冠軍。
3.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Cristiano Ronaldo)
2016年,羅納爾多在為皇馬效力時撕裂了繩肌,在接受干細胞治療不到三周的時間就恢復了行動。
4.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
2013年由于膝蓋問題而被迫退出網球比賽七個月,但經過干細胞治療后,在過去七年中贏得了六次大滿貫冠軍。
5.泰格·伍茲(Tiger Woods)
伍茲曾嘗試復出,而再生醫學幫助他在身體方面達到職業生涯的最佳狀態。
明星群體
1.吳京
知名演員吳京曾飽受膝關節炎折磨。為了能早日康復,2017年吳京遠赴日本接受干細胞療法。
據悉,吳京的干細胞治療注射的總細胞量為5億,包含關節注射和靜脈注射。關節注射起修復損傷的作用,靜脈注射起健康調理的作用。
2.劉若英
2007年,劉若英接受檢查發現患有“雙膝髕骨外翻”為了治療受傷的膝蓋,她曾嘗試過各種方法。
2012年,她嘗試了自體干細胞回輸。她在微博中寫到:“對于我的膝蓋,全世界的方法我都試過了。最近有一種從自身動脈抽血,然后培養自體細胞再打回膝蓋的方式,我開始進行治療”。
普通人
2017年12月,70歲的有著近10年的骨關節炎病史的劉大爺,接受了膝關節髕上囊注射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自覺疼痛感明顯消失,腿部活動功能明顯好轉,且睡眠質量及精神狀態均有顯著改善。《彭城晚報》以《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技術開創生命奇跡》為題報道了本案例。

推薦閱讀:干細胞精準修復骨關節炎,讓70歲患者成功避免關節置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自體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慢性膝關節損傷與疼痛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功能細胞,回輸入人體后,可定向遷移至受損部位,替換或修復已損傷的細胞,而達到改善癥狀的效果。
干細胞還可以通過分泌細胞因子,有效調節炎癥環境,調動人體免疫修復機制,起到平衡免疫系統的作用。
相信在未來,干細胞會因其獨特優勢越來越得到臨床研究的重視,在更多難治性疾病上發揮作用。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4034.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