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類對抗疾病就像打仗一樣——研制藥物殺死病菌,發明手術切除病灶,由此產生了現代的內科、外科等。然而,敵人層出不窮,滅了結核病,來了艾滋病……人類發明一種武器,疾病就會進化一種技能。如果反過來尋求解決之道呢?修復、強化人類自身的功能,讓我軍強大起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招制勝不是更簡單嗎?
人體由系統構成,系統由器官組成、器官由組織構成,組織則由細胞構成,細胞是構成我們身體的最小生命單位。人體由40-60萬億個細胞構成,有220多種。每個細胞都有其相對固定的生存周期,比如紅細胞為120天,淋巴細胞僅為3-5天。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干細胞的質量和數量也逐漸下降。當人體無法分化出健康細胞替換組織中衰老病變細胞,最終表現為人的衰老和疾病。疾病康復就是要修復受損的細胞,更替死亡的細胞。延緩衰老、促進康復的辦法就是恢復細胞的功能,提高細胞的再生能力。這就是為什么營養和醫學工作者、生物學家都要去學習、研究細胞的根本原因。只有掌握了細胞的生命和活動規律,我們才能戰勝疾病,延緩衰老。
干細胞是一顆生命的種子,具有多樣分化的潛能,可以變成我們身體里的各種細胞,來替換身體里損壞了的或是生病了的細胞,就像是人身體里的修復武器。例如可以分化成眼睛、鼻子、手、足等;當眼睛、鼻子、手、足發生疾病時,把干細胞“派”過去,重新“長”出新的細胞,不就恢復了健康嗎?這就是干細胞治療的意義。

干細胞科學是目前世界生命科學中前沿、尖端的科學之一,隨著不斷在抗衰老和醫學領域的轉化和應用,正在給人類帶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年輕、健康、長壽的傳統概念將被重新改寫。
無病防病,有病防變,化衰老為年輕,化腐朽為神奇,干細胞科學已經將人類的許多夢想轉變為現實。

用傳統預防、干預手段難以根治衰老、免疫失衡、癌癥等相關慢性疾病,而只能控制病情發展和緩解癥狀。而生存環境和各種生活壓力更使不少人未老先衰。
人體的器官、組織、系統之所以出現退行性病變甚至出現障礙,是因為生命構成與運轉的最基本單位——細胞過度凋亡和衰老。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內的干細胞數量得不到補充,器官功能不斷下降,老化,以致出現功能障礙和疾病。細胞衰老、凋亡→器官、組織老化→免疫力下降→疾病、癌癥發病率上升→消耗掉更多健康細胞→引起更多細胞衰老、凋亡。如果不及時干預,我們的身體就會陷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新生的細胞,修復受損的細胞,激活惰化的細胞,增加干細胞。干細胞是細胞之母。
通過技術手段及時給自己身體補充干細胞,干細胞的歸巢特性會補充給特定的器官和組織,從而器官、組織的功能就得以改善和鞏固,讓器官組織年輕化、讓衰老更加緩慢。推薦閱讀:一文讀懂 | 干細胞和 “ 我 ” 有什么關系?身體就像是房子,如果老的細胞死亡了,那么就好比這幢房子有許多墻磚壞了,如果沒有新的墻磚來更新維修,必將是一幅破破爛爛的樣子,成為危房。而表現在身體上就會出現各種衰老現象和退行性疾病。比如,老年人常見的貧血癥就是紅細胞少了,關節炎就是軟骨細胞再生不足,肌肉萎縮就是骨骼肌細胞凋亡了,心、肝、脾、肺、腎功能下降,以及抗病力下降,也都與細胞再生能力不足有關。細胞總量減少了,人體就像是火爐缺少了煤。火爐因少煤而不旺,人體則會因為細胞減少而各器官功能下降,老年人、老病號總會覺得渾身乏力、懶的動彈,不是這疼,就是那疼,整個人都會是病懨懨的。人體超過70%的細胞死亡而得不到再生時,我們的生命也就終結了。疾病造成的細胞損傷,必須通過細胞修復和再生促使疾病好轉。生活中,之所以會有那么多老病號久治不愈,之所以又會有些人的病總是反反復復發作,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這些人只注重通過藥物“消防隊”的作用,來消滅“火源” (即病因),而忽略營養是構成細胞、修復細胞“建筑材料”。所以,我們要想讓身體擺脫疾病的困擾,就必須積極補充細胞營養,把損傷的細胞修復好,讓細胞得以再生。總而言之,細胞的再生就是人體最重要的自我修復、自我治療機制。

干細胞再生醫學讓我們年輕的機體大大延長保持在青春的期限,能夠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有平衡免疫能力、抗腫瘤、全身抗衰老、女性卵巢抗衰、改善肝功能、心腦血管退化、糖尿病、老年癡呆等作用。
人體每個細胞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老、病變或凋亡,然后再新生,如不能及時替補,人體便會出現衰老和各種急、慢性疾病的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給體內增加萬能細胞和各種富有活力的細胞是抗衰老和減少各種急、慢性疾病的最佳的方法,因為補充細胞可以刺激新生新的細胞、修復受損的細胞,激活惰化的細胞;并起到帶動自身的細胞活動的作用。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0885.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