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華醫學雜志》2023年第18期發表了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組織專家撰寫的《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心力衰竭中國專家共識(2022)》。
重點對自體干細胞移植過程中的相關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闡述,并對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心血管病的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議,以期規范和促進干細胞的臨床研究及應用。 隨著再生醫學的發展,干細胞移植有望成為治療心力衰竭較具潛力和應用前景的治療方法。2015年后,針對細胞治療,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與規范,細胞治療的研究趨于規范。近年來,干細胞相關基礎研究及臨床應用研究在國內蓬勃開展,獲得了許多最新的成果與進展,但干細胞移植在臨床上規范化、規模化開展仍需要相關指導性文件。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組織專家,結合當前最新研究結果,對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心力衰竭進行會議討論并達成共識。
現階段建議首選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用于臨床治療心力衰竭,其他種子細胞應用之前應對細胞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充分的臨床前評估。
實施干細胞治療心力衰竭臨床應用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相關資質,干細胞的制備過程應嚴格遵循國家有關標準,確保持續穩定地制備符合預定用途和質量要求的干細胞制劑。
干細胞治療心力衰竭臨床應用的適應證為各類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Ⅲ級以上,超聲心動圖示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0.4,腦利鈉肽(BNP)≥500 ng/L或氨基末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 BNP)≥2 000 ng/L。干細胞移植受者應在移植前完善血常規、血凝常規、生化全套、心肌酶譜、BNP、腫瘤標志物等血液學檢查,獲取心臟超聲、心電圖、冠狀動脈CT、心臟磁共振等影像及圖形資料,作為細胞治療前基準資料。
(1)BMSCs制備:自體骨髓干細胞需經骨髓采集、分離、擴增等步驟獲取;骨髓采集時慎用骨髓動員劑;可使用全骨髓培養法、密度梯度離心法和免疫磁珠分選法擴增培養干細胞;不使用添加動物源生物制品的培養基;建議使用第3代擴增細胞用于治療,用于治療的細胞密度不低于1×108個/ml;輸注前細胞需進行活性檢測、微生物檢測;制備完成的細胞懸液在4 ℃下保存不超過6 h。(2)BMSCs移植時機:適合行干細胞移植的患者應按不同病種選擇不同時機進行細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在發病后2~3周進行移植,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及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一般在病情狀況較為穩定時進行移植,心臟瓣膜病患者一般在手術當天進行移植。(3)BMSCs移植方法:推薦根據患者病種、移植前狀態及是否同期行其他手術或操作而選擇合適的移植方法。非開胸手術患者推薦首選冠脈內注射,其次為靜脈注射,有設備條件的可嘗試行心內膜多點注射;開胸心臟手術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可選擇心外膜心肌多點注射、經冠脈口直接輸注及冠脈搭橋術中經橋血管輸注。
全文如下: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zixun/zcfg/32183.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