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已是一種“常見病”,甚至是高發病。根據美國癌癥學會的統計,男性的終身患癌率高達39.3%,女性約為37.7%。如何破解治癌難題,改變“聞癌色變,患癌絕望”的困境,已成全球各國急欲破解的難題。
于金明院士是我國精確放射治療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在突破制約放療療效的兩大瓶頸——靶區精確勾畫和射線精確施照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成果修改了美國、歐洲、加拿大和中國等多個國家腫瘤治療指南 。
在2019首都國際癌癥論壇上,于金明院士表示免疫療法可能成為最有希望的治癌手段!
— 01 —
精準治癌要向“智療”邁進
癌細胞是人體最‘聰明’的細胞,它由正常細胞癌變而來,當你想殺死它時,它會表現出正常細胞的特性,而且晚期和早期的癌細胞在生物學行為上有很大區別,這都是癌癥很難治愈的原因。”于金明表示,要解決癌癥,要從分子、基因和細胞的水平著手,關鍵在于精準的知道每一個腫瘤分子的機制,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和微環境。
△ 于金明院士2019首都國際癌癥論壇演講
所以,癌癥的治療是個精準醫學的個體化系統工程,而不是幾個大夫坐在一起會診就能解決的問題。于金明表示:“精準治癌的愿景,就是要把主觀治療客觀化,把客觀治療標準化,把群體治療個性化,把個性治療精準化,最終實現把復雜生命數字化。”
2010年以后,智慧醫療興起,精準治癌一定會向“智療”前進,這需要分子、解剖影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學科、多專業、多領域的集成交叉與跨界融合,精準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設備、技術與策略。
“癌癥治療的目標是實現私人量身訂制的精準治療,而不是全世界的人都吃一種抗癌藥。”于金明指出,具體流程就是先根據患者的腫瘤組織和微環境尋找潛在靶點,再使用下一代基因測序(NGS)、大數據等技術設計個性化藥物,開展個性化倫理和臨床試驗,實現個性化用藥治療。“這樣產生的療法,只對這一個患者有效。”
—?02?—
免疫療法可能成為最有希望的治癌手段
放療、化療、手術、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是醫學界針對癌癥的五種療法。其中前三者是傳統療法,后兩者為新興療法。
近年來,以“CAR-T”技術為代表的免疫療法異軍突起,在治療血液腫瘤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已經有兩種相關藥物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上市。斯隆凱特林癌癥中心教授米歇爾·薩德蘭(Michel Sadelain)在此次論壇透露,“CAR-T”技術的應用領域正在由血液腫瘤向實體腫瘤延伸拓展。
于金明認為,免疫療法可能成為最有希望的治癌手段,可以與其他療法融合使用、抱團取暖。同時,它還要與新技術交叉融合、集成創新,既要與精準醫療融合成為“精準免疫”,避免無的放矢,又要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融合成為“數字免疫”,最終才能達到“免疫+”的效果。
△ 于金明院士2019首都國際癌癥論壇演講
“據統計,中國癌癥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40%,美國的數據是70%。我們有差距,但差距在縮小。”于金明指出,我國在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醫療上都不比別人差多少,現在急需加強的是臨床研究,促進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醫療的成果轉化。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myxb/10245.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