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肝硬化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引起的、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為組織學特征的進行性慢性肝病。目前治療肝硬化的臨床效果仍不理想,盡管肝移植作為有效治療手段之一,但仍處在諸多局限因素,比如來源短缺,移植排斥等問題,開發新的治療手段尤為重要。因此,研究人員探索干細胞治療肝硬化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研究人員納入87例失代償期肝硬化受試者,其中37例為干細胞治療組,另外50例則進行常規療法作為對照組。單次移植,在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門靜脈穿刺,輸注人臍血間充質干細胞,輸注量為106個/kg體重。
干細胞治療后1個月、6個月、12個月作為隨訪時間點,評估指標有生化指標(包括血清轉氨酶、血清總膽紅素、血清白蛋白、凝血功能、腹水量)、Child-Pugh評分、吲哚菁綠15分鐘滯留率(ICG-R15)、肝纖維化程度模型評分(FIB-4)以及生存質量評分(QLQ-HCC18),用以評估肝臟儲備功能、肝纖維化進展/改善程度及生活質量水平。
①肝臟功能評估
干細胞治療后肝功能指標血清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時間PT、腹水深度、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Child-Pugh評分在各隨訪時間節點均有明顯改善;與對照組相比,腹水深度及ALB改善效果更優異且更穩定。
ICG-R15數據結果顯示干細胞組的肝臟儲備功能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肝纖維化改善方面,干細胞組的FIB-4評分相對對照組在各個時間點均有明顯優勢。
②生活質量水平評估
QLQ-HCC18評分顯示干細胞治療受試者在術后1個月時癥狀得到改善并持續到隨訪結束,包括食欲、精神、睡眠、疼痛、黃疸、腹水等,同時生存質量評分可以有效提高,較對照組更佳。
③干細胞治療安全性評估
治療過程和治療后均無不良反應,隨訪至12個月干細胞組患者無并發肝性腦病、消化道大出血等遠期并發癥。
結論:干細胞治療肝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肝臟功能、延緩并逆轉肝硬化進展程度,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新型治療手段。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980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