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是一類具有無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能夠產生至少一種類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細胞。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干細胞可分為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也可分為全能干細胞、多能干細胞、單能干細胞。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潛能、分裂的慢周期性等生物學特點。
偏癱通常由腦出血、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等引起,是常見的中風后遺癥之一。偏癱患者的現狀不容樂觀,可能出現肢體運動障礙、意識障礙、頭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偏癱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康復治療等,必要時可進行手術治療。
干細胞可能對偏癱產生作用。干細胞具有分化成多種器官的潛能,如肌肉細胞、神經細胞等,因此可以成為治療偏癱的一種可能。干細胞在大腦神經元回路中的突觸發生方面起到作用,在功能電生理整合方面也可發揮作用,它可分泌神經營養因子保護腦神經、腦細胞,從而緩解偏癱癥狀。
?

抗凋亡、抗炎作用
干細胞可通過多種方式發揮抗凋亡、抗炎作用,從而影響偏癱病情。細胞凋亡是缺血性腦卒中重要的神經元損傷機制,而干細胞可抑制神經細胞凋亡,發揮神經保護的作用。同時,腦血管疾病可能會引起炎癥反應,加重腦部損傷。干細胞可以分化成免疫細胞,減少炎癥反應,減輕患者的癥狀。例如,干細胞能分泌出很多營養因子,如干細胞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這些因子不僅能促進腦部神經的營養,促進修復,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免疫系統,減輕炎癥反應。
促進血管和神經再生
干細胞在促進血管、神經再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干細胞具有再生功能,能夠增強血管再生,促進缺血血管生成。同時,干細胞可以分化成神經細胞,參與損傷部位的再生和修復,重建受損神經網絡。例如,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腦部注入干細胞有助于中風患者康復,能讓腦部受損區血管重新生長。干細胞通過旁分泌作用,增加內源性 VEGF 水平,加速血管生成,增強血管穩定性,增加腦缺血邊界區血管總表面積。
形成新神經細胞和回路
干細胞對形成新神經細胞和回路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干細胞注射到患者體內,讓干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增加神經細胞的數量,從而形成新的神經細胞和神經回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例如,在一些臨床試驗中,部分偏癱患者在接受干細胞治療后,神經功能得到了明顯改善。
抗氧化與保護血腦屏障
干細胞在抗氧化和保護血腦屏障方面發揮著作用。干細胞可以分泌抗氧化物質,減少氧化應激對腦部組織的損傷。同時,干細胞還可以修復血腦屏障,防止有害物質進入腦部,保護腦部組織。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干細胞治療后,患者的血腦屏障功能得到了改善,腦部組織的損傷減輕。
?

臨床試驗階段為主
-
目前干細胞治療偏癱大多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全球有許多研究機構和醫院正在開展相關研究。例如,在中國、美國、歐洲等地,都有針對腦卒中等導致偏癱的疾病使用干細胞治療的試驗。這些試驗主要是為了評估干細胞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試驗中涉及的干細胞類型多樣,其中間充質干細胞(MSCs)是應用較多的一種。像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和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它們相對容易獲取,并且具有良好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在一些小規模的臨床試驗中,觀察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觀察到的積極臨床現象
-
在對偏癱患者的初步試驗中,部分患者接受干細胞治療后,肢體運動功能有了改善的跡象。例如,患者的肌肉力量有所增強,能夠完成一些之前難以完成的動作,如握拳、抬臂、屈膝等簡單的肢體動作。還有一些患者的關節活動度也有所增加,肢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
另外,從影像學檢查方面來看,部分患者腦部病變區域周圍的神經組織再生和修復情況有所改善。通過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手段,可以觀察到病變區域的一些微觀變化,如神經纖維的再生和血運的改善。
不同治療途徑的應用情況
-
靜脈輸注:
-
這種方式是將干細胞通過靜脈注射進入患者體內。在臨床應用中,它的操作相對簡便,患者的痛苦較小。許多臨床試驗采用了這種途徑。不過,靜脈輸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干細胞歸巢率較低,也就是說只有少量的干細胞能夠真正到達腦部的病變部位發揮治療作用。所以往往需要輸注較大劑量的干細胞來提高治療效果,但這又可能會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
-
-
腦內局部注射:
-
包括立體定向注射等技術。這種方法可以將干細胞直接精準地注射到腦部病變區域,如腦梗死灶周邊或者腦出血后的損傷區域。它的優勢在于能夠使干細胞在病變部位達到較高的濃度,從而更有效地發揮其修復和再生作用。但是,腦內局部注射是一種有創操作,可能會導致腦部出血、感染等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在臨床應用中需要嚴格把握適應癥和操作規范。
-
案例一: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腦梗死導致的偏癱
-
患者情況:一位 50 多歲的男性患者,因腦梗死導致右側肢體偏癱,右側上肢和下肢肌力僅有 2 – 3 級(正常肌力為 5 級),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照顧。患病時間為發病后 6 個月左右。
-
治療過程:患者接受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靜脈輸注治療。治療劑量是按照一定的細胞數量,分多次進行靜脈注射。同時,在干細胞治療期間,患者配合進行常規的康復訓練,包括肢體的被動和主動運動訓練、物理治療等。
-
治療效果:經過 3 – 6 個月的觀察,患者右側肢體肌力逐漸提高,上肢肌力達到 3 – 4 級,下肢肌力接近 4 級。能夠在輔助器具的幫助下短距離行走,手部的精細動作也有了一定的改善,比如可以握住筆進行簡單的書寫動作。從影像學檢查來看,腦部梗死區域周邊的神經組織有一定程度的修復跡象,局部血運也有所改善。
案例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腦內局部注射治療偏癱
-
患者情況:一位 40 多歲的女性患者,由于腦部出血后引起左側肢體偏癱,患病時間約為 1 年。左側上肢基本無法活動,肌力 0 – 1 級,下肢肌力 2 級左右,日常生活如穿衣、進食等都受到嚴重影響。
-
治療過程:該患者采用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腦內局部注射(立體定向注射)治療。醫生通過精確的定位技術,將經過處理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注射到腦部出血灶周圍的區域。術后,患者進行了系統的康復護理和康復訓練。
-
治療效果:在治療后的幾個月內,患者的肢體功能逐漸恢復。左側上肢肌力提升到 2 – 3 級,能夠進行簡單的抬手、屈肘動作,下肢肌力達到 3 – 4 級,可以在攙扶下行走。而且患者的感覺功能也有所恢復,對左側肢體的觸覺和痛覺感知比治療前更加敏感。
案例三:神經干細胞聯合康復治療偏癱患者
-
患者情況:一位 60 多歲的男性患者,腦梗死引起右側偏癱,發病后 3 個月入院治療。患者右側肢體肌肉萎縮明顯,上肢和下肢肌力分別為 2 級和 3 級。
-
治療過程:首先進行神經干細胞移植,將培養好的神經干細胞通過靜脈輸注和局部腦內注射相結合的方式注入患者體內。然后,為患者制定了個性化的康復治療方案,包括物理治療、運動療法和作業療法等,康復治療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
-
治療效果:經過 6 個月左右的聯合治療,患者右側肢體肌力顯著提高,上肢肌力達到 4 級,下肢肌力達到 4 – 5 級。肌肉萎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患者能夠獨立完成一些基本的生活活動,如穿衣、洗漱等,并且可以在不需要他人幫助的情況下短距離行走。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4152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