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作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帶來了極大的健康負擔。據統計,腦卒中后30天內死亡率可高達24.6%,而61.0%的患者在12個月內死亡或致殘。其中,約62.4%的中風患者經歷過缺血性中風(IS),即血管閉塞導致腦氧和血液供應不足。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持續上升。高血壓、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血糖、吸煙和酗酒等危險因素都可能引發缺血性中風的發生。
盡管現有的治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癥狀,但對于許多患者,尤其是那些經歷急性缺血性中風后的康復階段,他們迫切需要更為有效、更為安全的治療方案。在這一背景下,干細胞療法作為一種新興治療方式備受矚目。
目前,主要的干細胞類型包括間充質干細胞(MSC)、神經干細胞(NSC)、胚胎干細胞(ESC)、牙髓干細胞(DPSC)和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這些治療方法在臨床上都有所應用。
資料來源:https:?//ClinicalTrials.gov。
就全球臨床注冊情況而言,目前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的干細胞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臨床試驗達65項。其中,大部分臨床試驗集中在中國和美國。在這些試驗中,約有一半以上的試驗涉及MSCs和NSCs的應用,表明了這兩種類型在缺血性中風治療中的科學興趣和優勢。
最近發表《JAMA 神經病學》雜志上的一項關于干細胞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隨機臨床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參考。這項臨床試驗旨在評估同種異體干細胞療法對于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試驗采用了多中心、雙盲、平行組、安慰劑對照的設計,在日本44個學術和臨床中心進行。共有206名符合嚴格標準的參與者,其中104名接受干細胞治療,102名接受安慰劑。
試驗主要終點是評估患者在接受治療后90天的安全性和優異結果。結果顯示,在90天時,干細胞治療組的優異結果比例與安慰劑組相比無顯著差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缺血性中風發作后18至36小時內靜脈注射的安全性得到驗證,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這項研究為異體干細胞治療在缺血性中風患者中的安全性提供了初步證據,但對其有效性仍需進一步研究。試驗結果強調了干細胞療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中的潛在價值,尤其是對于無法接受傳統治療或需要額外支持的患者。
總的來說,這項隨機臨床試驗為干細胞療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中的進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證數據,為未來更廣泛的臨床應用鋪平了道路。然而,仍需更多研究來全面評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并為中風治療領域帶來新的突破。
1、Houkin K,?Osanai T,?Uchiyama S, et al. Allogeneic Stem Cell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Phase 2/3 TREASUR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Neurol.?2024;81(2):154–162. doi:10.1001/jamaneurol.2023.5200
2、Sun Y, Jiang X, Gao J. Stem cell-based ischemic stroke therapy: Novel modifications and clinical challenges. Asian J Pharm Sci. 2024 Feb;19(1):100867. doi: 10.1016/j.ajps.2023.100867. Epub 2023 Nov 10. PMID: 38357525; PMCID: PMC10864855.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8683.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