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官方網站發布的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專家付小兵教授利用臍帶間質干細胞成功治愈了一位70歲老人右下肢靜脈潰瘍引起的慢性創面。

慢性創面是指任何未能按照正常創面愈合進程有序的在預期時間內愈合的傷口。通常情況下,超過3個月未能愈合的創面即可稱為慢性創面。引起慢性創面的原因多種多樣,臨床常見有褥瘡、糖尿病皮膚潰瘍、靜脈性潰瘍、燒傷或外傷后殘余創面、放射性潰瘍等。慢性創面可能存在數年甚至終身不愈,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和生理壓力以及巨大的經濟負擔。
70歲的陳女士因右下肢靜脈潰瘍引發慢性創面,輾轉多家醫院治療近9個月都無法愈合,后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就醫,以付小兵院士為學科帶頭人的基礎研究所科研團隊聯合創面治療中心,針對陳女士傷口情況,運用干細胞在創面治療中的科研成果,應用臍帶間質干細胞治療新技術對她的慢性創面進行治療,同時運用傷口濕性愈合理論指導下的傷口護理技術,使傷口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55天后,陳女士的傷口完全愈合,治療效果明顯。

相關資料顯示,間充質干細胞是繼胚胎干細胞、造血干細胞之后的又一科研熱點,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治療多系統疾病的“實用型干細胞”。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臍帶組織中的間充質干細胞含量高,增殖能力,免疫調節能力強,分泌細胞生長因子的總量相對較高,而且取材方便,無道德倫理爭議,可獲取細胞數量多、活力強,便于擴增和傳代,同時又沒有配型、排異等問題,臨床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多能干細胞,能分化成多種組織細胞,據有強大的免疫調節作用,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安全的干細胞。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來源于新生兒,相對于成人的間充質干細胞更加純凈、原始,細胞的增值、分化及免疫調節能力都更強。一根臍帶可提取的間充質干細胞的數量相當于成人5000毫升骨髓中的間充質干細胞數量。臍帶被視為“間充質干細胞寶庫”。
卵巢早衰是指女性40歲之前,因卵巢萎縮而不排卵的現象。目前全世界約有1%~3%的育齡期女性發生卵巢早衰,這一問題已然成為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
2018年1月12日上午9點19分,一陣新生兒的啼哭在南京鼓樓的產房內響起,一個約6斤重的男嬰呱呱墜地,34歲的方女士終于完成了自己做母親的心愿。方女士曾被確診為卵巢功能衰竭導致不孕,但喜歡孩子的她一心想要擁有一個自己的寶貝,遂輾轉于全國各地多家醫院各個科室。終于在2015年12月去到南京鼓樓,與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相遇,并決定為生出自己的寶寶做最后一搏,而這一次,她終于成功了。
卵巢早衰的女性就像一朵鮮花從根莖開始枯萎,卵子就是“種子”,胎兒就是果實,沒有好的“種子”,如何能結出甜美的果實呢?
我國是全球肝硬化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我國的大多數為肝炎后肝硬化,少數為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表現為肝細胞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再生結節形成等,最終使肝臟逐漸變形、變硬。晚期常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繼發感染、腹水、癌變等并發癥。
解放軍302醫院的肝病生物治療中心的王福生院士便使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了30例乙肝失代償性肝硬化患者,顯示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河海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曾嘗試對60例肝硬化患者進行肝動脈灌移植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臨床結果顯示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顯著改善肝功能,有效緩解患者病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肝膽外科曹葆強、許瑞云團隊曾對40例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進行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纖維化指標都有明顯改善。
2016年,新鄉醫學院報道利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終末期肝硬化的研究成果。共招募肝硬化患者98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經過肝動脈移植或前臂靜脈回輸治療8周后,患者食欲、精神、體力都明顯好轉,86%的患者腹水消失,84%的下肢水腫消失,治療效果顯著好于對照組;總膽紅素水平 (TBIL) 、血清白蛋白 (ALB) 、凝血酶原時間 (PT) 、纖維蛋白原水平 (Fbg)等 明顯降低,肝臟功能得到改善。

2017年,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報道了利用期待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乙肝肝硬化的研究結果。研究共招募患者9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常規內科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 每月一次, 共3次。治療3,6,12,18個月進行隨訪調查。治療3月后,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開始穩固回升,凝血酶原時間開始下降,肝臟合成功能得到改善,臨床癥狀好轉。
2019年,石河子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薈萃分析對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失代償肝硬化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對8篇臨床試驗,共394例肝硬化患者進行統計學分析。間充質干細胞治療3個月后,顯著改善終末期肝臟疾病評分、血清谷丙轉氨酶指標。MSCs移植治療有效改善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
在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比其他人群發生足病的機率多15-20倍,而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15%的人可能發生足病,85%的患者截肢原因是足潰瘍。
在2017年,57歲的山東青島市民吳秀華被查出右腳患有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壞死,是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吳大爺病情危急,右腳隨時面臨著截肢。而在2016年,吳大爺就因為糖尿病足失去了左肢。當同樣的命運即將降臨在右肢上時,一種來自新生兒臍帶組織的間充質干細胞使他免于再次截肢。
為了保住吳秀華的右肢,醫院大膽調整了治療方案,將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到吳秀華身上,因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明顯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醫生說術后吳大爺的右肢有望保住。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此病的患者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已患病,因為病狀常常進展緩慢,人的反應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變慢,人也會逐漸呆滯,活動笨拙,之后便會出現靜止性震顫、肌強直等情況。
76歲的謝喜云老人來自印尼,罹患帕金森病已經十幾年,剛開始家人和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已經患病,但病痛的長期緩慢的折磨使老人右手三個指肌強直收縮,身體僵硬,吞咽困難,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但是在接受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幾個小時,謝喜云老人便已能順利進食,當晚還看了他最喜愛的電視節目,并且身體其他癥狀明顯好轉。
不只是謝喜云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改善,中國醫科大學的孫儷博士將含有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懸液通過頸動脈植入10位帕金森患者體內后,患者的行走姿勢、肢體震顫程度、自主運動及坐、起運動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通過有效利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帕金森病患者的發病進程不僅得到了有效控制,還明顯改善了受損的腦組織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4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陳雙喜四肢癱瘓,被診斷為C4-6節段脊髓損傷,T4節段平面以下完全四肢癱,也就是俗稱的“四肢癱“。做了C4-6減壓融合內固定手術后,他的雙腿依舊不能行走。從此往后,冷冰冰的輪椅代替了他的雙腿,并且大小便也不能自理,作為一個人,他感覺喪失了尊嚴,過得十分痛苦。在嘗試了康復、針灸等各種治療手段無效后,2015年8月,陳雙喜慕名找到戎利民教授,開始接受干細胞治療。
2017年8月18日上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骨科病房里,臥床14年的64歲老人陳雙喜,終于能雙腳落地,在支具輔助下緩慢的邁開腳步。如今陳雙喜不再需要尿不濕和通便藥物,不用別人的幫助也能照顧自己大多日常,這一切,都要歸功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蛛網膜下腔治療。
戎利民教授團隊為22名脊髓損傷患者進行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蛛網膜下腔治療,其中75%的患者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情況明顯改善,已經能自行排便了。
提到這種病癥大家可能都有點陌生,但是提到科學家霍金,可能就會對這種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了。患病人會隨著時間流失,四肢、驅趕、頭面部肌肉、大腦、顱神經核會慢慢硬化,整個人變得無法說話,也無法動彈,因次,該疾病患者常被稱為“漸凍人”。
患者李女士作為接受北京武警總醫院干細胞移植治療的ALS病人之一,病情得到了明顯改善。剛入院時,李女士言語不清,吞咽進食也十分困難,上肢無法使勁,下肢抬舉困難,基本完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但在接受治療后,李女士穿衣、衛生、上肢肌群肌力等能力都明顯提高,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治療后,雙腿便能邁開走路。
安沂華主任對住院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99位ALS患者進行了療效分析,發現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可以改善ALS的運動功能,在半年內效果較好,且整個過程十分安全。
現代人越來越大的學習和工作壓力讓很多人飽受失眠的折磨,但長期服用安眠藥又會讓身體遭受傷害,如何治療,成為當下“熱點”。
浙江大學醫學院和浙江武警總隊醫院共同完成的一項臨床觀察顯示,靜脈輸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長期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
王女士(化名)作為臨床觀察的患者之一,在接受治療前,因為操心家庭,操心工作,經常整夜睡不好覺,時間長了便無法輕易入睡。夜晚無好眠使得王女士便對安眠藥產生了依賴性,但安眠藥帶來的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睡眠異常等副作用,使她的身體、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嚴重影響。在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以后,王女士的睡眠質量、睡眠障礙和日間功能障礙的改善作用持續了12個月,并且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侵蝕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信大多數的人家里,多少都有人患有風濕,這種疾病,輕是疼痛難忍,重則會導致關節畸形乃至喪失性命。
60歲的曾大爺(化名)是湖北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一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他的雙腕、指掌、近端指、踝關節、腫痛已經16個月了,而四肢腫脹、疼痛,行動逐漸困難使他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入院后,醫院征取到曾大爺的同意,開始使用靜脈注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進行治療。在為期4周的治療后,曾大爺覺得自己的手、腿疼痛明顯減輕, 飲食、睡眠、體力、疲勞等臨床反應也明顯改善。在隨后一年的復查中,也并未觀察到與治療有關的副作用,且癥狀持續緩解并無復發。
老齡化社會給醫療系統帶來了諸多難題,心力衰竭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我過大概有1500萬左右的心力衰竭患者,已經成為世界上患此病人群最大的國家。
近日,一項關于治療心臟衰竭的研究,發表在《新鄉醫學院學報》上:河南省人民醫院與河南省心血管醫院研究發現,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以改善慢性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幫助心室重構,降低短期病死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共選取了59名患者,分別使用不同的方法為其進行治療,其中一組,便是使用的來自健康產婦捐贈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在治療后的一年中,相比其他治療組,干細胞療法表現出持續改善心臟的泵血能力,不僅更大的改善了人的日常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且治療過程是安全的,沒有任何副作用或同種抗體的出現。
先天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出生缺陷類型,這種疾病的唯一治療手段就是進行修復手術,即是用一塊被稱為“移植物”的組織代替受損區域,但是,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長,心臟也在發育長大,因此需要反復進行植物手術。這樣一來,患兒會不斷的接受來自手術帶來的痛苦。
都說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是折翼的天使,當這小小的天使還得遭受治療疾病帶來的無盡痛苦時,一種幫助他們減輕痛苦的東西誕生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
布里斯托心臟研究所的MassimoCaputo和Paolo Madeddu教授利用分化能力強大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培養出了一種同人體組織無二的新一代移植物,用于代替需要進行反復移植手術的移植物,進行心臟修復性手術。
文章來源:陜西森普生物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6704.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