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南宮明月
來源:干細胞者說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
一、干細胞基礎知識簡介
MSCs在中胚層內分化成非造血細胞,如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MSCs高表達CD105、CD73和CD90,是臨床試驗中研究最多的一類細胞;
HSC能夠分化成為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細胞,表達CD34分子標記,可從骨髓、外周血、臍帶血中獲得,HSC是研究歷史最長且最為深入的一類成體干細胞;
ADSC于脂肪組織中獲得,除了表達MSCs的常見標志物外,常常表達CD31-CD34+等分子標記,ADSC屬于MSCs的一種;
二、干細胞與創傷修復
三、干細胞與骨折愈合
恢復良好的血供是干細胞遷移并存活的必要條件。Atesok. K等發現在小鼠骨折后進行純化后的內皮祖細胞注射,有利于血管增生及更快的骨折愈合,即在骨折部位EPC的血管生成效應與增加的親血管生成因子(hVEGF、hFGF2和hHGF 44)的局部水平相關;同時還發現MSCs的遷移與增加的小鼠骨痂體積和強度有關聯。MSCs約在EPC使用后第14天出現在骨折處。這些治療效果與BMSCs遷移后局部BMP(骨形態生成蛋白)-21的表達有關。受傷后,干細胞對血管生成有直接和間接影響。部分研究表明EPC遷移至受傷部位后直接參與了新生血管形成;其他的研究也已經證實EPC通過生長因子、細胞因子的調節促進新生血管生成。MSCs和ADSC也有促進血管生成的作用。這些血管生成功能最終有助于改善骨折的愈合、毛細血管再生、傷口康復及減少炎癥等并發癥。
干細胞還可以對機械刺激產生反應。體外研究已證實干細胞對以下刺激有反應,如牽拉、壓迫、剪切、震蕩、超聲波等。在拉伸、壓迫和超聲波等刺激下,干細胞可表現出成骨分化。相反,對小鼠的MSCs進行反重力作用的試驗可抑制其成骨分化。有研究表明在體外試驗時,低強度脈沖超聲波可促進MSCs的成骨轉化。
四、干細胞與軟骨愈合
使用MSCs治療有望能夠改善骨關節炎和創傷后的軟骨缺損。目前研究的重點是確定最佳MSCs來源、如何進行預處理,如何提高安全性。MSCs在骨關節炎和創傷后關節炎的治療目的都是重新生成透明軟骨,但其病理微環境各不相同。
五、干細胞與免疫調控
創傷后引起的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激活會對干細胞造成損傷。在機體受傷后,中性粒細胞和干細胞一起遷移至損傷部位,但它們遷移到創傷部位的時間點不同。中性粒細胞被激活后會釋放活性氧,無意中損害了周圍的細胞包括干細胞。如果損傷足夠嚴重,中性粒細胞的激活狀態持續存在(尤其是在細胞凋亡之后),那么干細胞就可能會被破壞。
六、小結和展望
干細胞療法是當今醫學研究最前沿也是最熱門的方向之一,取得了令人興奮的成果,每一項臨床試驗背后都有扎實的基礎研究作為鋪墊,其中涉及干細胞本身的生物學特性、適應證的選擇、給藥方式的選擇、細胞的選擇和給藥劑量等,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干細胞治療臨床應用前,還需要克服多重困難,在動物模型和臨床試驗中仍需進一步研究干細胞在組織修復上的作用機制。此外,這些潛在的治療方法是否會導致功能改善和副作用也有待觀察。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5512.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