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數據統計,自2000到2020的20年時間里,冠心病位列全人類致死原因第一位, 占世界總死亡人數的16%,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并且患病人數呈現明顯的增加趨勢,20年增加了200多萬人。
利用細胞療法的策略來“再生”丟失的心肌細胞或促進內源性修復,這個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就開始流行。從那時起,再生醫學領域就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文獻支持這種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缺乏確定的臨床數據將這一領域推向主流醫療實踐。 在這長達20年的研究中,獲得了很多令人興奮的臨床前數據和臨床結果,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關注這個領域,來自國際著名期刊《干細胞轉化醫學》的一篇綜述總結了近些年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心臟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結果。 討論總結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心臟病有著非常良好的應用前景。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常常被稱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圍可能更廣泛,還包括炎癥、栓塞等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
世界衛生組織將冠心病分為5大類:無癥狀心肌缺血(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和猝死5種臨床類型。臨床中常常分為穩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
冠心病的癥狀
1、心絞痛型 表現為胸骨后的壓榨感,悶脹感,伴隨明顯的焦慮,持續3到5分鐘,常發散到左側臂部,肩部,下頜,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時可累及這些部位而不影響胸骨后區.用力,情緒激動,受寒,飽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況下發作的稱為勞力性心絞痛。 2、心肌梗塞型 梗塞發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驅癥狀,如靜息和輕微體力活動時發作的心絞痛,伴有明顯的不適和疲憊。梗塞時表現為持續性劇烈壓迫感,悶塞感,甚至刀割樣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個前胸,以左側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側向下放射,引起左側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頸部,下頜,以左側為主。
疼痛部位與以前心絞痛部位一致,但持續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都不能緩解。有時候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容易與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熱,煩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惡心,嘔吐,心悸,頭暈,極度乏力,呼吸困難,瀕死感,持續30分鐘以上,常達數小時。
3、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型 又叫無痛性心肌缺血或隱匿性心肌缺血,指確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心電活動、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謝等異常),但缺乏胸痛或與心肌缺血相關的主觀癥狀。 4、缺血性心肌病型 是指由于長期心肌缺血導致心肌局限性或彌漫性纖維化,從而產生心臟收縮和(或)舒張功能受損,引起心臟擴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的臨床綜合癥。 5、猝死型 目前認為,該病患者心臟驟停的發生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痙攣或微循環栓塞導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電生理紊亂,引起暫時的嚴重心律失常(特別是心室顫動)所致。
冠心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對大部分晚期冠心病患者來說,心臟移植是其唯一選擇,但供體缺乏、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不良反應、預后的不確定性以及費用高昂等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
隨著細胞療法的技術不斷發展,干細胞療法為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間充質干細胞免疫源性低,在體外培養容易大量擴增且仍然保留“干細胞”特性,是修復損傷心肌的最佳候選細胞。 科學研究已證實,間充質干細胞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包括成骨細胞、脂肪細胞、骨骼肌細胞、胰島細胞和心肌細胞等。間充質干細胞還被證實能夠移植到體內并轉化為心肌細胞、修復梗死心肌。動物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可以改善心肌功能。
間充質干細胞(MSCs)治療冠心病的機制
在多種動物模型實驗中都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自2011年以來,開展了多項關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臨床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積極有效的結果。 同時數據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在一項包含有輕度、中度至重度心絞痛的31名患者實驗中。間充質干細胞通過心肌內注射遞送至體內,所有實驗者接受6個月的隨訪。期間沒有出現與細胞實驗相關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其他主要不良心臟事件。 多項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能明顯改善心臟功能,減少心肌梗死面積,明顯降低心肌梗死復發率和死亡率。
目前大量的實驗證據表明,在體內和體外間充質干細胞都表現出良好的缺血性心臟病的治療效果。 然而,不同的研究結果表明患者的個體差異、不同的細胞培養方式、移植方式和劑量、試驗觀測數據基準線不同等因素可能都會影響到研究結果,多數研究缺乏系統性的對照和長期隨訪結果,并且間充質干細胞發揮作用的具體機制尚有待進一步探討,未來仍然需要大量的臨床實驗證據。 總體來說,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都已經得到證實,相信不久的未來能夠給冠心病患者帶來福音。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2553.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