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病,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特征,其病理基礎是滑膜炎。發病初期的關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脹、疼痛等。最后可發生關節畸形,并喪失關節正常的功能。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將類似病癥命名為厲節風,非常接近現代醫學的描述。
RA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人類很早就注意到類風濕關節炎的存在。無論是公元前4世紀希波克拉底全集有關人體解剖一文對風濕(Rheuma)一詞的描述,還是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痹論篇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病機、癥狀、治法進行的系統論述,以及美國田納西州出圖公元前4500年美洲土著人的骨骼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類風濕關節炎證據——對稱性糜爛性關節炎,這都說明類風濕關節炎有著悠久的歷史。
流行病學調查RA全球患病率為0.2%~1.0%,我國RA患病率為0.28%~0.41%,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NCRC-DID)近日發布《中國類風濕關節炎發展報告2020》。報告顯示,據初步估計,我國目前約有500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平均發病年齡只有45歲。
?
男女患病比率約為1:4,約80%的患者為女性患者。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多發生于20~55歲之間,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病因對于類風濕關節炎(RA)的病因尚處于探索階段。研究發現,RA可能與自身免疫、遺傳、感染、吸煙等因素有關,但寒冷、潮濕的環境暴露與RA發病無顯著相關。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986醫院細胞治療中心、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轉化醫學研究所等臨床科研團隊在國際專業期刊Drug Des Devel Ther. 上發表了題為Efficacy and Safety of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A Prospective Phase I/II Study(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一項前瞻性I/II期研究)的臨床研究報告(下圖)。
該報告指出,傳統的抗炎、緩解病情的抗風濕藥物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有限。該團隊之前報道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治療RA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UC-MSC輸注后觀察了長達8個月。
研究招募了64名年齡在18-64歲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治療期間,患者接受40 mL UC-MSC懸液制品(2×107細胞/20mL ),在輸注100 mL生理鹽水后立即靜脈注射。使用血清學標記試驗評估安全性,使用28-聯合疾病活動評分(DAS28)和健康評估問卷(HAQ)評估療效。
圖:一名68歲男性于1998年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2010年,他第一次住進該院。(A)表明他的手無法保持伸直。(B)治療后3年,停用抗風濕藥物5年,手伸自如,關節周圍風濕結節逐漸變軟消退。
在這項長達3年隨訪時間的前瞻性I/Ⅱ期研究中,64名患者接受4×10^7細胞的UCMSCs靜脈注射聯合個性化低劑量的DMARDs(一種抗風濕藥物)治療,在長期安全性評估中,所有患者在治療1年及3年后均未出現任何嚴重不良反應,同時RA癥狀減輕,健康評定問卷(HAQ)和28處關節疾病活動性評估(DAS28)評分降低。
除此之外,類風濕因子(RF)、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等炎癥和/或RA血清標記物水平顯著降低,該治療效果在經UCMSCs治療后可維持3年,這提示UCMSCs聯合個性化低劑量DMARDs治療可長期維持低水平的疾病活動性,從而提高RA患者的生活質量,這可能與UCMSCs調節患者自身免疫耐受及提高RA患者抗風濕藥物耐受性相關。
研究結論:UC-MSC細胞聯合DMARDs治療RA是一種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案。
總之,MSCs的免疫調節能力已被研究數年,已證實 Mscs可與參與免疫反應的多種因子、細胞等相互作 用,且牽扯機制廣泛。因此,在涉及巨噬細胞、Dc 細胞、NK細胞、T細胞、B細胞及其他細胞的RA病 理機制下,Mscs可作為一種具有潛力的治療方案。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3173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