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精神衛生是指一種健康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自身潛力,能夠適應正常的生活壓力,能夠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夠為其居住的社區做出貢獻。
當前,精神衛生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世衛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約有4.5億精神發育障礙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
而在大多數國家中,只有不到2%的衛生保健資金用于精神衛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數以上的抑郁癥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濫用酒精導致精神障礙者無法獲得簡單、可負擔得起的治療或護理。此外,在世界范圍內,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殺。精神發育障礙疾病已成為嚴重而又耗資巨大的全球性衛生問題,影響著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
其實,精神類疾病并不是人們常說的那種“精神病”,更不是“神經病”。而是在各種生物、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臨床上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恐懼癥、癔癥、躁狂癥、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等。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發育障礙如抑郁癥、孤獨癥、焦慮癥等精神發育障礙疾病像感冒一樣普遍。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曾對媒體表示,“近20年,精神分裂癥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變化不大。但像焦慮癥、抑郁癥等輕癥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卻顯著增加。”
令專家異常擔憂的是,我國精神發育障礙者已達1600萬人,接受治療的人數卻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療。除了經濟原因外,很多精神發育障礙者和家屬沒有認識到精神發育障礙的病因,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見的歧視,諱疾忌醫。
目前對精神疾病的治療主要采取以心理治療精神治療和藥物治療結合的方法,一般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
現有的數種抗精神病藥物主要通過阻斷多巴胺D2受體發揮作用,大多只能控制患者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的改善是臨床治療的難題。因此新的有效的治療手段是目前患者急需的。
從生物學來講,人類的情緒與行為離不開神經元、神經遞質的化學通路,而精神類疾病,離不開多巴胺等胺能通路。
簡單來說,就是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經遞質與多巴胺出現了分泌紊亂的狀態。分泌多了出現精神分裂、狂躁癥等;分泌少了出現抑郁癥、自閉癥等;而各種分泌物質的紊亂造成各種不同的精神疾病。
01.?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SCZ)
一種高致殘率的嚴重精神疾病,其發病機制有多種假說,如神經干細胞的發育障礙、免疫功能減退、增殖水平降低引起神經網絡失衡等。
其發病包括陽性癥狀(妄想、幻覺、興奮等)、陰性癥狀(情感遲鈍、情感退縮、情感交流障礙等)和認知功能障礙,常常發展成需要終生服藥的慢性病。

研究人員選取了10名(平均年齡33.6±10.6歲)患有發作型偏執型的SCZ男性,癥狀為陰性(ICD-10中為F20.04),患者知情同意后,通過靜脈輸注2.5億個UBSC。符合關鍵人口統計學和疾病標準的患者作為對照樣本接受安慰劑。所有患者均以固定劑量進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第一階段,對PANSS和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成套測驗(MCCB)兩個樣本進行檢測,接受一次UBSC或安慰劑的輸注。第二階段,10名患者分別接受4次UBSC注射,每兩周輸注一次,每次輸注前以及最后一次輸注后的第3、第5、第7和第12周對患者動態進行評估。
結?果:
①安全性: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結果均表明輸注UBSC是安全的,期間沒有發現嚴重的不良事件。
②有效性:第二階段證明了UBSC的有效性。在陰性精神病理量表上,PANSS評分從24.5±2.4下降到19.2±2.7(р
研究表明,經干細胞治療后,SCZ的PANSS評分明顯下降,MCCB評分明顯上升,治療期間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說明干細胞是一種潛在治療SCZ的安全方法。
02???抑郁癥(Depression)
一種慢性、復發性和衰弱性精神類疾病,屬于全球第三大疾病。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
臨床科研人員將60例抑郁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給予中藥聯合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對照組給予中藥聯合常規藥物。

結果分析:8周后隨訪,2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顯著下降,觀察組HAMD分數為7.01±1.03,抑郁癥狀消失,情緒恢復正常。

【注】HAMD量表評分:(1)痊愈:HAMD<8分,癥狀消失,情緒恢復正常;(2)顯效:HAMD評分8~10分,主要癥狀明顯好轉,情緒基本穩定;(3)有效:HAMD評分較治療前降低10~18分,部分癥狀好轉,情緒稍有改善;(4)無效:HAMD評分與治療前無差異,癥狀及情緒均無改善。
另外,兩組血清TNF-α、IL-1β和IL-6顯著降低,說明炎癥因子水平下降;觀察組的5-HT、NE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均增高,尤以BDNF增高最為明顯。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干細胞療法防治抑郁癥療效更好,具有對因治療的優勢。

【注】BDNF可調節神經干細胞的生長、分化,樹突和軸突的生長及突觸的形成,可當作神經可塑性的標志。
該案例說明干細胞療法具有對因治療的優勢,從疾病根源進行調理修復腦損傷部位,推測可降低疾病復發率,預防抑郁癥自殺傾向。
?03?? 自閉癥(Autism)
一種廣泛性精神發育障礙的疾病,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社會交往障礙 ,語言功能障礙,刻板重復行為。
自閉癥患兒9 名,包括8名男性,1名女性,平均年齡10歲,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無法自理,部分動作無法完成,涉及吃飯、穿衣、 洗漱和如廁。研究人員采用干細胞移植至自閉癥受試者,靜脈+鞘內注射4例,靜脈+鞘內注射+腦室內注射5例。細胞計數9~50×109/L,細胞存活率97%~98%,每位受試者進行3次干細胞治療。
結果發現,干細胞治療后所有受試者的自閉癥情況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例如,2名受試者能夠熟練完成吃飯、穿衣、洗漱和如廁四個方面,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精細動作;1名患兒日常生活能力及理解能力均有明顯提高。
?
精神類疾病,是目前藥物治療還沒有攻克的領域。發病具有突發性,藥物治療周期長,效果不穩定,且藥物依賴性特別強!而干細胞治療,對于各精神類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干細胞治療,促進神經干細胞再生,重建大腦神經網絡,改善腦組織微環境,提供神經營養支持,從根本上改善和修復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未來干細胞治療精神類疾病,臨床應用前景廣闊。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8653.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