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細胞治療在各自疑難雜癥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臨床潛力。間充質干細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促進機體修復的特點,是細胞治療的首選細胞來源之一。
而間充質干細胞療法的療效和安全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關鍵的一點就是移植的間充質干細胞是如何順利抵達身體損傷部位進行修復的?
1983年,Gallation首次提出”歸巢(homing)”概念,原本指“淋巴細胞的歸巢“,即循環在血液中的淋巴細胞有遷移回派生它們的淋巴組織部位(例如淋巴結)的傾向,后來“歸巢”這一概念也逐漸引申到干細胞。
2009年,Krap等建議將“間充質干細胞歸巢”定義為:間充質干細胞在目標組織的脈管系統里被捕獲,隨后跨越血管內皮細胞遷移至目標組織的過程。
2010年,Saito等首次正式提出間充質干細胞具有歸巢能力,當機體組織受到某種刺激時,一些“休眠”的間充質干細胞被“喚醒”,歸巢到損傷部位進行分化,替代損傷的細胞。
2018年11月,中科院潘巍峻團隊在全球率先通過活體成像觀察到了干細胞歸巢的全過程,還找到了影響其歸巢的關鍵因素——先導細胞,在活體層面證明干細胞“歸巢”的客觀存在,該研究結果以封面形式發表在國際期刊《nature》上。
大量研究發現,干細胞“巢”作為一種特殊的微環境,通過不同信號途徑調控著干細胞的行為;而間充質干細胞表面廣泛表達不同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等受體,這些受體與相應配體結合,具有驅動間充質干細胞歸巢的作用。
當機體缺血、缺氧、損傷時,損傷部位的信號分子和間充質干細胞表面受體相一致,機體內或外源移植的干細胞順利歸巢至微環境。
那么,如果身體有多處炎癥,干細胞又是如何分配歸巢的呢?
間充質干細胞能夠選擇性歸巢于多種組織的損傷部位。不同的“巢”分泌不同的信號分子,吸引干細胞定向到達該組織。干細胞歸巢可以歸到各個臟器、炎癥及創傷部位,甚至腫瘤部位。
如,Wang等發現SDF-1α/CXCR4(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體)軸調節移植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遷移至大鼠腦缺血損傷部位。
Liu等研究發現,HGF/c-met(肝細胞生長因子及其受體)軸在間充質干細胞歸巢至腸缺血再灌注肝損傷部位介導的干細胞修復發揮著重要作用。
就跟用藥一樣,用量不足就起不到應用的效果,同樣,間充質干細胞細胞歸巢數量少,發揮作用就有限,因此增加體內間充質干細胞的活性及數量、提高干細胞歸巢的效率顯得相當迫切。
從組織分離出的間充質干細胞往往數量稀少,在移植間充質干細胞之前通常需要在體外進行培養擴增以增加移植的干細胞數量。而反復傳代容易導致其干性丟失,使細胞的增殖和歸巢潛能有所減弱,影響其治療效果。
因此,可通過優化間充質干細胞的分離培養方法進而提高間充質干細胞歸巢的效率。例如,有研究發現,低氧條件下培養能夠減少培養時間充質干細胞氧化損傷的累積。
基因修飾的干細胞具有干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的雙重優勢,轉染有利于歸巢的基因能有效提高間充質干細胞歸巢效率。
例如體外Transwell遷移實驗證實采用慢病毒轉染將 CXCR4導入間充質干細胞后,向SDF-1的遷移能力顯著增加。
目前已有動脈介入、靜脈移植、局部注射移植以及水凝膠支架植入等細胞移植方式,依靠間充質干細胞的歸巢特性可以快速到達損傷部位,參與損傷修復和更替。
同時,不同移植途徑的間充質干細胞在體內生物分布有差異,且受“巢”——微環境的影響可能以不同側重的機制發揮改善作用,從而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
近年來有大量臨床研究結果顯示, 細胞治療在癌癥、關節炎、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等領域均顯示了明顯的療效。各種跡象顯示, 基于免疫細胞、干細胞等的細胞藥物已經成為未來藥物研發中最具發展前景的領域之一。
通過細胞藥代動力學研究有可能了解細胞進入機體后的命運變化,準確預測不同細胞藥物在體內分布、代謝、排泄規律,進而提高細胞產品的臨床療效,降低風險。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干細胞等細胞藥物進入體內之后,最初的時間分布在血液和淋巴循環豐富的組織器官,48小時內重新分布到其他組織。
Ortiz等用博來霉素誘導小鼠肺損傷,在給予小鼠MSC后,發現MSC可以“歸巢”到受傷的肺部,分化成上皮樣表型的細胞減少肺組織炎癥。
Liu等發現在mdx小鼠上探索MSC在治療肌肉損傷功能時,移植的MSC會遷移到受損部位,并分化成骨骼肌細胞。
與傳統化學藥物不同,細胞藥物是活的藥物,在歸巢機制的加持下,細胞藥物天然具有一定的靶向性。
有了歸巢機制,無論身體哪里出現問題,間充質干細胞都能夠順利抵達身體損傷部位發揮治療作用。相信隨著對干細胞歸巢機制研究的日趨深入,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疾病的實際操作會更加科學準確。
參考資料:
[1]【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揭秘“歸巢之謎” 有助提高造血干細胞移植效率
[2]鄧蓉蓉,謝伊旻,謝林.間充質干細胞歸巢的研究與進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19):2879-2888.
[3]韓立,惠利健,潘國宇.細胞的命運:間充質干細胞的藥代動力學[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8,40(06):857-866.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29906.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