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美國科學家湯姆森(James Thomson)首次分離出人體胚胎干細胞,人類干細胞研究正式揭幵帷幕,短短近二十年,干細胞研究的熱潮此起彼伏,有關干細胞的新聞比比皆是,國內或國外的、胚胎或成人的、支持或反對的、官方或民間的、科研或臨床的、成功或失敗的……讓人們眼花繚亂,很難從中理出頭緒。面對種種紛亂,我們不禁要問,干細胞是什么?它們為何如此重要?它們承載的醫學前景究竟是什么?當我們的身體出現疾病、功能衰退時,它們真的可以更新替換損傷衰老的組織器官嗎?誘導干細胞與胚胎干細胞的區別在哪里?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倫理道德之爭,孰是孰非?干細胞研究的政策變化意味著什么?允許做什么?不允許做什么?為什么干細胞臨床應用似乎總是可望而不可即,是政策法規過于嚴厲?是科學家們的預言遠遠超越了現實?還是人為過度的渲染?

作為一門新興前沿科學,干細胞的研究面臨著種種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同時受到宗教、信仰、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盡管人類干細胞的研究在過去數十年有著重大的進展,但其臨床應用遠遠未達到預期目標,尤其是人類胚胎干細胞。當初的轟動和期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種種令人沮喪的臨床試驗結果而慢慢淡然,雖然誘導多能干細胞的發現,再一次轟動了世界激起干細胞研發的新熱潮,但同樣因為安全性問題,使它們的臨床應用面臨種種難以逾越的挑戰。正因如此,成體干細胞的研究逐漸得到再生醫學和疑難疾病患者的極大關注和支持。目前有關成體干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已經成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界最活躍的領域,數以千計的臨床試驗在世界各國紛紛展幵。但截至今日,除了造血干細胞的臨床應用之外,其他干細胞療法寥寥無幾,大多數涉及干細胞的臨床治療仍然處于早期研發階段。

千古以來,人們對“長生不老”夢寐以求,干細胞的發現為人類通向健康長壽的夢想種下了希望,人們期待著實現干細胞所承載的許諾,渴望著它們能為種種不治之癥提供新的治療途徑和手段,使人類不再被諸多衰老退變性疾病所困擾,但實現干細胞的臨床應用也絕非預期的數十年之遙。如同許多處于開拓階段的科學領域,新的進展往往會引發出更多的相關問題,干細胞的研究面臨越來越多的技術挑戰,比如:治療需要多少干細胞,它們在受者體內會被排斥嗎?可以生存多長時間?能繼續自我復制嗎?可以自主到達指定的組織或器官內分化成為預期的功能細胞嗎?怎樣防止它們形成畸胎瘤和其他組織細胞類型?

在干細胞研究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和失敗,骨髓造血干細胞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標志著干細胞療法在未來醫療中起著重大作用,如何面對社會質疑、科研挫折、倫理道德的挑戰,實現干細胞所承載的健康長生夢想,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們投身于這一引人入勝的非凡領域。通過介紹人類干細胞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希望能幫助讀者了解干細胞研究的意義,也希望能幫助讀者了解倫理道德和政策法規在人類干細胞研究中的作用和意義。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284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