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部疾病
肺,掌管著呼吸的大事,一旦肺部病變會極大影響人的生活質量。
急性肺損傷( ALI)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ARDS) 和特發性肺纖維化 ( IPF) 等能夠引起患者呼吸困難、缺氧和嚴重的繼發性疾病,目前臨床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
MSCs可用于治療多種肺部疾病,為肺部疾病的治療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一、 MSCs 與急性肺損傷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急性肺損傷(acute lung injury,ALI)是由各種直接和間接致傷因素造成的肺泡上皮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引起彌散性肺間質和肺泡水腫,從而導致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以肺容積減少、肺順應性降低、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為病理生理特征,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低氧血癥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學上表現為非均一性的滲出性病變,其發展至嚴重階段被稱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orome,ARDS)。
MSCs調節ALI/ARDS的機制
1、MSCs 通過移植和分化參與 ALI/ARDS
MSCs 可以定向地朝著炎癥部位轉移,可分化為肺內多種功能性細胞。
2、MSCs通過旁分泌效應參與ALI/ARDS
MSCs 可分泌多種可溶性因子,同時發揮多種生物學功能,從而對 ALI / ARDS 產生有益作用。
(1)抗炎作用:MSCs 的旁分泌效應可以通過調節免疫反應起到抗炎作用。
(2)抗菌作用:細菌感染是 ARDS 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原因,而MSCs 分泌的抗菌肽則有助于細菌的清除。
(3)增強肺泡液體清除:肺泡液體無法排除,可以導致肺水腫,是ARDS的特征之一。MSCs及其培養基對肺泡上皮細胞中的Na+有調節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肺泡液體。
(4)調節肺通透性:在 ARDS 中,受損肺的毛細血管內皮導致蛋白從血管床漏入肺泡腔,從而提高了肺泡上皮緩解肺水腫的能力。MSCs 可分泌血管生成素-1(一種可降低內皮通透性、增強內皮存活和血管穩定性的可溶性分子),它對預防肺蛋白通透性的增加很重要。

二、MSCs 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可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與有害氣體和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致殘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歲以上發病率已高達9%~10%。徹底治愈的方法只有肺移植。
發病機制包括慢性炎癥、細胞凋亡和氧化應激等。
MSCs 改善 COPD的機制
1、 MSCs 通過抗氧化應激參與 COPD
COPD的主要致病機制是機體內的氧化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失衡,MSCs分泌的外泌體可以改善這種失衡。
2、 MSCs 通過抗凋亡參與 COPD
肺泡上皮細胞的凋亡在 COPD 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 2 在蛋白和信使 RNA 水平的降低均可導致肺泡細胞凋亡,而 MSCs 恰能刺激兩者的分泌和產 生。
3、MSCs通過改善炎癥環境參與COPD
MSCs 有抑制炎癥因子、再生肺組織細胞的潛能,可修復損傷的肺部病理結構,從根本上逆轉 COPD 。

三、MSCs 與肺纖維化
當肺部成纖維細胞受損時,它會分泌膠原蛋白進行修補,從而造成肺纖維化。MSCs參與肺纖維化的機制:1、MSCs在肺中表達時,有限表達上皮細胞標志物,促進組織的再生。
2、MSCs通過涉及生長因子和血管生成調節劑的旁分泌途徑對肺部受損細胞起到保護的作用。
四、MSCs與肺癌
肺癌是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全球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趨勢,位居中國十大高發惡性腫瘤排行榜第一位。MSCs 可被定位于腫瘤組織周圍,其機制可能涉及腫瘤細胞釋放的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因子和趨化因子受體 4,而 MSCs 表面恰巧具有該趨化因子受體。MSCs 對腫瘤組織的這種定位特性,可使其成為一種載體而發揮抗腫瘤作用,且它還可直接發揮抑制肺癌生長的作用。

ANLIFENXIANG一案例分享
案例1
陳先生, 64歲
主訴:感冒咳嗽2月余,咳嗽日漸加重,出現胸悶和憋氣癥狀,經醫院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部CT報告,檢查所見:雙側胸廓對稱,肋骨走形未見明顯異常,骨質未見明顯中斷破壞。雙肺支氣管血管束增重,各葉段支氣管通暢。兩側胸膜下可見多發小結節影,相鄰胸膜增厚。兩肺散在少許磨玻璃樣及絮狀稍高密度影。兩上肺可見囊泡狀透亮區。兩肺散在條絮狀高密度影。縱隔內未見明顯增大淋巴結影。心臟未見明顯增大。胸壁未見明顯異常。印象:支氣管炎,兩肺多發陳舊病變,兩上肺局限性肺大泡。
調節效果觀察:2018年1月至2018年2月進行修復調節,從修復肺部功能、提升機體能量產出入手,綜合臨床醫學、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營養學、運動行為學和心理健康六大板塊進行身體機能調節。共使用間充質干細胞2次,每次使用4×10個。2018年3月進行肺功能檢測,檢測報告提示由阻塞性肺疾病轉變為正常。

調節前胸部CT檢查報告

調節前肺功能檢查報告

調節后胸部CT檢查報告

調節后肺功能檢查報告

案例2
宋女士,84歲
主訴:吸煙史70余年,哮喘15年。2018年4月初因咳嗽喘息加重,社區醫院醫囑口服甘草片。半月后病情未見好轉,因重度慢阻肺伴急性加重入院。入院時咳嗽,咳白黏痰,伴喘息氣短,動則加重,惡風,腰膝酸軟,雙腳浮腫,咽喉部有異物感,心悸,下床微微一動就會伴有劇烈的喘息,睡眠質量差,每晚睡眠時間僅兩個小時,且醒后無法再次入睡。
調節效果觀察:2018年6月1日開始進行調節,使用間充質干細胞共計4×10個。一個月后身體機能明顯恢復。



調節前血氣檢查報告

調節前靜脈血漿D-二聚體數值

調節后血氣檢查報告

調節后靜脈血漿D-二聚體數值

案例3
劉先生 , 74歲
主訴:吸煙史30余年。2018年11月,突感憋悶,呼吸不暢。數天后出現雙下肢浮腫,走路變慢,行動遲緩。2019年1月入院檢查,確診為特發性肺纖維化,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二度心衰。
調節效果觀察:2019年3月使用間充質干細胞共計5×10個。半月后癥狀開始得到緩解,呼吸變得順暢,身體乏力感減輕,下肢浮腫逐漸消退。三個月后第二次使用間充質干細胞共計5×10個。一個月后,患者無憋悶感,飯量恢復正常,走路感覺明顯有力,可以自行到公園遛彎。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261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