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各地正在經歷海嘯式的新冠波峰,遍地“陽圈”似乎已經成了新的一種常態,各位“陽康”朋友們逐漸回歸了正常生活。但交流下來有一個現象非常普遍:——即使轉陰之后,依然渾身無力,走路輕飄飄的,非常容易疲勞。事實上,拋開感染新冠病毒時的一系列癥狀,大家更為擔心的是:“陽”后的這種疲勞感以及其他癥狀究竟會持續多久?換言之,人們更為恐懼的是新冠后遺癥。以病毒的存在時間以及科學界對其的了解,新冠后遺癥更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新冠急性后遺癥”“新冠后癥狀”“慢性新冠綜合征”,或者稱“長新冠(Long Covid)”。現階段,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長新冠”的定義為:在新冠感染后3個月仍存在癥狀,至少持續2個月,且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最為常見的是疲勞、呼吸急促和睡眠障礙或失眠。因此,現在大部分“楊康”體驗到的咳嗽、疲勞、呼吸急促等等感受,尚不能稱為長新冠,只不過是正常的恢復期罷了(甚至還處于感染后的急性期)。醫學頂刊JAMA上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感染新冠的3個月后,有6.2%仍存在至少一種癥狀;到感染的1年后,有0.9%還在經歷新冠后遺癥。最為常見的長新冠癥狀包括三種:約3.2%存在持續疲勞,并伴隨身體疼痛或情緒波動;3.7%的具有持續的呼吸道問題,主要癥狀為呼吸急促和持續咳嗽;還有2.2%的出現認知問題,健忘或注意力難以集中,即最近常聽到的“腦霧”。柳葉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也發文提醒:對長新冠不容輕視,尤其是持續的身體疲勞。近日,來自維也納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感染新冠病毒后觸發長新冠之疲勞綜合征的病理機制——過度的抗炎反應。不同于經典的免疫炎癥反應,在新冠病毒的侵略下,長新冠患者的體內出現了另一種抗炎模式,即交替極化巨噬細胞的主導疾病模式,直接誘發了長期疲勞綜合征的發生。該研究于12月2日發表在Cell子刊iScience上。本研究的首席作者Christopher Gerner表示,與健康組相比,LCS患者體內檢測到的急性炎癥相關重要標志物處于更低水平,或者根本檢測不到。也就是說,長新冠患者經歷的并非經典炎癥反應,新冠病毒導致長期疲勞不是因為炎癥,而存在一種“改變了”的抗炎過程。
新冠患者感染后,自身機體免疫過度激活,又謂“細胞因子風暴綜合癥(CSS)”,可迅速引起單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者威脅生命。
大部分人在“陽康”后,會發現自己依然持續咳痰。這是因為后續的康復過程中若無藥物修復患者機體過度免疫所帶來的影響,則免疫系統過度反應依然存在于體內。
不斷咳出來的痰,就是我們體內免疫戰爭中不斷死亡的白細胞及病毒細胞的“尸體”。畢竟,不管是白細胞,還是被病毒污染的細胞,本質上都是我們自身的細胞。
間充質干細胞(MSC)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的原始細胞,在特定條件下,它能夠在體外分化成人體多種細胞,能夠很好的補充機體損傷的細胞,替代衰老及死亡的細胞。
此外,間充質干細胞還具有強大的旁分泌功能和免疫調節能力,通過旁分泌功能,調節和平衡機體活力,調節免疫反應,提高抗病毒能力,幫助機體修復。
對于新冠后遺癥,干細胞一方面可以增強免疫調節功能,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激活,抑制炎癥反應,同時提高抗病毒能力。
同時,干細胞通過分化多種細胞替換衰老、死亡細胞,改善微環境,促進細胞內源性修復,修復肺部、心臟和神經系統等損傷。
新冠疫情爆發后不久,干細胞就被列入抗擊新冠肺炎的“國家科技攻關緊急專項”,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福生的團隊一直致力于相關研究,成果顯著。
2021年4月,我國首個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共識》 發布,強調了下一步深入開展干細胞治療新冠肺炎大樣本臨床研究的必要性,為國內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了規范和指導。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24186.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