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生活的壓力還有工作的強度使得很多人出現了亞健康的狀態,并且很多原先只有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疾病也已經年輕化。
其實疾病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存在,疾病纏身的歷史名人、明星疾病不分高低貴賤,歷史中有很多名人罹患上了各種疾病。
例如達爾文的憂郁癥、列寧的腦動脈粥樣硬化,一代文豪蘇軾竟因中暑而亡,杜甫因暴飲暴食患上急性胰腺炎逝世,馮小剛患有白癲風、張嘉譯和周杰倫患有強直性脊柱炎,李世民因中風癱瘓在床兩年后不幸駕崩,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丘吉爾也因腦卒中去世,鄧麗君因支氣管哮喘逝世,司馬相如患有糖尿病等。
干細胞療法是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之后的第三次醫療技術革命,是繼生物克隆技術、基因工程之后的最偉大生物科學成就之一。《干細胞與外泌體》推出名人名病與干細胞系列,從名人明星的觀察角度,科普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防,以及在細胞移植治療領域的研究進展。
閱讀這篇文章,了解什么是糖尿病,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的機制和原理,以及當前國內外的研究進展。
相聲演員、德云班主、主持人、商人……郭德綱用了幾十年完成了多次身份轉換。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已經是一位擁有十幾年糖齡的糖尿病患者……
在綜藝欄目《歡樂喜劇人》中,德云社相聲演員“燒餅”調侃郭德綱患有糖尿病。而事實上,郭德綱早在2007年就查出了糖尿病,至今已有十幾年。
2007年,年僅34歲的郭德綱因糖尿病住院治療,知情人透露說,當時郭德綱疾病纏身,有高血壓、高血脂,在中日友好醫院進行治療。
2010年有媒體報道,郭德綱因糖尿病發作住院,隨后查出血糖、尿糖等指標偏高,而且視力下降。
另一位大家熟悉的香港演員吳孟達,則在2000年就查出了糖尿病,飽受糖尿病困擾20年。香港著名女演員沈殿霞長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2006年后,因為健康狀況問題而暫時停止其電視工作,并于2008年因病去世。
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自曝罹患糖尿病。湯姆·漢克斯上深夜脫口秀節目宣傳他的新片《怒海劫》,接受主持人訪問時坦承,醫生診斷出他已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著名乒乓球運動員王濤退役后由于身材發胖,體重超標而患上2型糖尿病,近年來從事乒乓球教練工作,并致力于參與糖尿病公益活動。
中國歷史第一個有記載的糖尿病患者,是漢朝文學家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字長卿,所以后人也把這種病稱為“長卿病”。
比司馬相如更加有名的是杜甫,一代詩圣杜甫也是糖友,他曾寫下:“我多長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
不過,杜甫從不注意飲食,喜歡喝甘蔗汁,還因吃得多而洋洋自得地說:“加餐可扶老,食慰飄蓬。”
最后,杜甫因為糖尿病并發癥,58歲去世。
糖尿病和相關并發癥
根據新版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地圖數據顯示,過去的10年間(2011年~2021年),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由9000萬增加至1億4000萬,增幅達56%,其中約7283萬名患者尚未被確診,比例高達51.7%。
根據預測,未來20余年雖然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增幅會趨于下降,但患者總數將增加到2030年的1.64億和2045年的1.75億。
糖尿病是一種多病因、多機制導致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隨著病程進展,胰島 β 細胞功能衰竭,代謝紊亂進一步加重,出現糖尿病腎病(DN)、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糖尿病足(DF)、 糖尿病性神經源性膀胱等相關并發癥。
目前的治療方式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口服降糖藥物、胰島素補充或替代治療,都只能暫時保持血糖的相對穩定狀態,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血糖及長期高血糖引發的嚴重并發癥。
胰島移植或可解決根本問題,但胰腺供體的有限來源及終身免疫排斥問題又是診治過程中難以解決的障礙。而干細胞具有分化為產胰島素細胞、改善胰腺再生和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潛能,為治療糖尿病提供了可能的發展方向。
目前干細胞治療糖尿病(T2DM)的動物和人體研究取得進展較大,各種干細胞來源不同其機制各異,間充質干細胞(MSCs)是研究最多的細胞之一,MSCs 治療可能代表了優化T2DM血糖控制的新途徑。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機制
糖尿病是一種絕對或相對胰島素缺乏導致的以 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其中糖尿病( T2DM )占比 90%~95%。
目前治療藥物包括磺脲類、雙胍類、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DPP-Ⅳ抑制劑、SGLT-2抑制劑、 GLP-1受體激動劑、胰島素等藥物,但這些傳統的治 療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而且只能暫時控制血糖, 不能從根本上治愈T2DM。MSCs 治療糖尿病是一 種基于細胞的治療方法,其自身的可再生、分化潛能 以及免疫抑制特性,已在 T2DM 中顯示出較好的治 療效果,為治療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及可能的發展方向。
大量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MSCs)是治療 T2DM 的新方法,其機制主要包括:
①逆轉 β 細胞 去分化,從而減輕β細胞功能障礙、保護內源性胰島 β 細胞;
②干細胞移植后歸巢到受損胰腺并分化為 胰島β細胞;
③向炎癥微環境遷移,產生抗炎細胞因 子,減輕炎癥反應,減少脂肪組織和肝臟中的脂肪含 量,增加胰島β細胞數量;
④通過內皮細胞的分化潛 能及旁分泌作用促進胰島細胞再生;
⑤改善胰島素 抵抗;
⑥分泌多種細胞因子,進一步誘導胰島α細胞 轉變為 β 細胞,減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 泌以降低血糖。外泌體通過 AMPK 通路激活自噬, 改善T2DM大鼠肝臟糖脂代謝,需進一步驗證。
?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 2 型糖尿病的臨床應用
近年來,各國學者對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進行了深入研究。截至 2021年 12 月,檢索美國 NIH 全球最大的臨床試驗數據庫(www. ClinicalTrials. gov),結果顯示全球范圍內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臨床試驗共計 211 項,其中關于 T1DM 共 62 項,T2DM 共 74 項,糖尿病并發癥 85 項。?先后已有中國、美國、印度等國家報道了 MSCs 治療 T2DM 的臨床研究結果(表 1)。
靜脈注射干細胞治療糖尿病
2011 年,中國遼陽糖尿病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對胎盤來源 MSCs 用于糖尿病的治療進行了探索。研究人員以靜脈注射方式將 1. 35×10^6 / kg MSCs 分 3 次注入 10 例患者體內,每次輸注間隔時間為1個月。
10 例患者于移植后 6 個月出現胰島素需求量顯著減少,減量幅度為(29±5. 3)IU,4 例患者胰島素 減量超過 50%。平均糖化血紅蛋白(HbA1c)由移植前 9. 8%降至移植后 6. 7%,C 肽和胰島素水平均改善 顯著,所有患者術后均未出現發熱、寒戰、肝損傷、免疫排斥等反應。
停用外源性胰島素、停用口服降糖藥
2010 年 5 月,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總醫院細胞移植科采用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 UC-MSCs )治療 22 例糖尿病( T2DM) 患者,開展了 1 項為期 12 個月的自身前后對照試驗。?
該研究選用外周靜脈和脾動脈兩種 MSCs 移植途徑,兩次移植以 5 d 為間期,共 輸注 1×10^6 / kg MSCs。HbA1c 的下降程度在治療后 3 個月時顯著減緩,由移植前(8. 20±1. 69)%降低至 (6. 89±0. 90)%;空腹血糖在 MSCs 移植后不同監測 時間點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 6 個月時差異最為顯 著,并在 12 個月隨訪期內維持在較低水平。
?相關研究發表在Stem Cell Res Ther.上。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 h 血糖在術后 1 個月達到最低。空腹C 肽在術后 1 個 月開始增加,并在 6 個月時達到峰值。HOMA-2B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從移植前的(65. 99± 23. 49)%增加至 6 個月時的(98. 86±43. 91)%,在 12 個月隨訪期恢復至(86. 0±37. 1)%。所有需使用胰島素的患者注射劑量均較移植前顯著減低,并在 12 個月內維持較低水平;29%(5 / 17)患者胰島素注射劑量減少超過 50%;41%(7 / 17)患者在術后 2 ~ 6 個 月停用外源性胰島素,達到完全緩解狀態并平均維 持(9. 3±3. 8) 個月。此外,5 例口服降糖藥的患者中,有 1 例停用口服降糖藥。
間充質干細胞(MSCs) 移植的安全性問題
MSCs 移植的安全性問題也是臨床及科研人員及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早期的臨床前研究表明,將人源 UC-MSCs 通過尾靜脈分 3 次、每次間隔 2 周注 射入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體內,未發現移植相關 毒性,且所有觀察到的注射點和器官均呈正常狀態, 未發現致瘤傾向。此外,將人源 UC-MSCs 移植 入大鼠模型的研究中,也未觀察到移植相關免疫排 斥和致瘤性?。?
在臨床研究中, MSCs 輸注治療 T2DM 的不良反應報道較少。已發表的 6 項關于 MSCs 移植治療 T2DM 的臨床研究中,有 4 項無嚴 重不良反應報道。此外,以上 6 項通過靜 脈輸注的方式治療 T2DM 的臨床研究中,有 2 項研究報道少數患者移植術后出現發熱癥狀 ,推測可能與靜脈輸液反應有關。
綜上所述,糖尿病及相關并發癥危害巨大,目前傳統治療效果有限,且價格昂貴。近年伴隨干細胞 的深入研究,利用干細胞治療恢復胰島功能為糖尿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其中MSCs具備強力自我增 殖、分化潛能、免疫調節等特點,且易于在體外分離和擴增,培育周期較短,免疫原性低,免疫排斥少,作 為成體干細胞規避了倫理問題,使其成為細胞治療的理想選擇。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8991.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