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干細胞治療銀屑病最新臨床研究結果。
該臨床試驗經過國家衛健委批準,在clinicaltrials的臨床注冊號為NCT03765957。
在中國,銀屑病的估計患病率為0.47%,影響超過700萬患者。
銀屑病是一種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紊亂的疾病,樹突狀細胞、中性粒細胞、角質形成細胞和T細胞在發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
免疫學和遺傳學研究已經確定IL-17/IL-23軸是銀屑病發病的關鍵驅動因素,并開發了靶向TNF-α、IL-17和IL-23的生物制劑,然而用生物制劑治療的患者容易復發,并且可能發生不良事件,如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和結核病等。因此,迫切需要尋找更安全的治療銀屑病的方法。
間充質干細胞主要通過細胞間接觸或通過分泌細胞外小泡和細胞因子的旁分泌機制對T細胞、B細胞和其他先天免疫細胞進行免疫調節功能,已在多項免疫系統疾病中得到應用。
之前也有數個利用MSCs治療銀屑病的病例報道,顯示出一定的治療效果。
-
一項自體脂肪間充質干細胞用于一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和另一名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在數次MSC輸注后,患者的PASI下降(分別從21.6到9.0,24.0到8.3),并且沒有發現嚴重的不良事件。
-
另一項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兩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結果顯示,都維持了四年或五年的無復發期。
此次湘雅醫院開展的是一項1/2a期單臂臨床試驗,旨在評估人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UMSCs)治療銀屑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初步探討其可能的機制。
17名銀屑病患者被招募并接受UMSC注射,作者分析了不良事件、實驗室參數、PASI(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和PGA銀屑病靜態臨床醫生整體評估。
- 第一階段在2019年3月至9月,對患者進行篩查,患者每2周接受一次UMSC注射液,單劑量為1.5 × 10^6/kg,4次為1個療程,治療后15天、30天、45天、2個月、3個月、6個月隨訪。
- 在第二階段,從2019年9月到2020年8月,研究人員設置了4個劑量遞增的UMSC組(1.5,2.0,2.5,3.0 × 10^6/kg)。對患者進行篩選,并按照1:1:1: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MSC治療組A、B、C和D。A組和B組患者每15天靜脈輸注1次間充質干細胞,4次為1個療程。C組和D組患者每30天靜脈輸注1次間充質干細胞,2次為1個療程。(如下圖)
在治療期間和6個月的隨訪中,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副作用。
總共47.1% (8/17)的銀屑病患者在PASI(皮損面積和嚴重程度)評分中有至少40%的改善,這其中17.6% (3/17)的患者沒有疾病跡象或非常輕微。
男性有效率為25% (2/8),女性有效率為66.7% (6/9)。
UMSC移植后,患者外周血中Tregs和CD4+?記憶性T細胞顯著增加,輔助性T細胞(Th) 17和CD4+幼稚T細胞明顯減少。所有應答者的Tregs和CD4+?記憶性T細胞較無應答組顯著增加,Th17細胞和血清IL-17水平較無應答組顯著下降。表明MSC輸注可能促進T細胞分化為Tregs和記憶T細胞。
應答者的Tregs基線水平顯著低于無應答者。
3名典型患者治療前后的代表性皮膚圖像
該研究在各種劑量中沒有發現明顯副作用,甚至在接受細胞數高達2.4 × 10^8的UMSC輸注的患者(3.0 × 10^6/kg)在輸注后也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副作用,包括發熱和血栓,沒有發現UMSCs的治療效果與單次輸注劑量之間的顯著相關性。
總之,來自湘雅醫院的此項臨床試驗揭示了同種異體UMSCT對銀屑病患者是安全和部分有效的,Tregs水平可以作為預測UMSCT臨床療效的有效生物標志物。
(公眾號CELLPLUS整理,轉載請注明)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5447.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