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病理變化主要包括關節軟骨破壞,軟骨下骨硬化和滑膜增生,主要發生在中老年和關節負荷較大的運動員,累及負重滑膜關節,引起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 關節軟骨一旦受損,因缺乏血供及營養供給受限,自身修復與再生能力有限。患者主要采用物理輔助緩解關節受累,或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疼痛,必要時進行外科手術,但以上臨床手段主要以緩解癥狀為主,并不能阻止骨關節炎的進展。 為緩解現有臨床手段的不足,再生醫學利用干細胞以及細胞因子發揮效應,已逐漸成為骨關節炎的臨床新方案。經過研究人員的長期驗證與觀察,發現干細胞治療骨關節炎安全有效,值的臨床推廣。以下列舉2項臨床療效觀察: 【臨床案例1】 方法:研究人員對82例骨關節炎患者實施干細胞移植,分為A、B兩組,每組41例。A組患者予以塞來昔布,B組患者予以塞來昔布聯合干細胞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效果、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表示疼痛程度)、骨性關節炎指數量表(WOMAC)評分及軟骨缺損最大徑。 結果:B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0.24%,高于A組的73.17%。試驗前兩組患者的VAS與WOMAC評分及軟骨缺損最大徑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試驗后B組的VAS評分(1.65±0.21)分、WOMAC評分(15.51±6.15)分均低于A組的(2.93±0.48)、(22.84±7.68)分,軟骨缺損最大徑(7.83±2.50)mm2小于A組的(10.89±2.76)mm2,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干細胞治療骨關節炎的效果顯著,有效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抑制關節骨滑膜炎癥反應,促進軟骨恢復。 【臨床案例2】 方法:將8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干細胞組和對照組。分別在無菌條件下連續3次每月行關節腔注射干細胞與玻璃酸鈉注射。術后3、6、12個月測量VAS評分、WOMAC評分和Kellgren-Lawrance分級,記錄并發癥發生率。 結果:試驗前干細胞組關節評分為(70.9±18.9),對照組關節評分為(69.7±20.9),試驗前兩組的WOMA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試驗后干細胞組WOMAC評分(40.9±20.2)顯著低于對照組(51.4±21.1)。隨訪1年,干細胞組總有效率為75%,與對照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期間未見發熱、免疫排斥反應、下肢靜脈栓塞事件等不良反應。 結論:干細胞治療具有較少并發癥并能夠提高術后的關節功能,是修復早期膝骨性關節炎的有效新方式。 【臨床案例3】 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骨性關節炎患者共120例, 將所有患者采用人脂肪干細胞進行治療,并觀察對比治療前后患者的并發癥、膝關節活動度情況、疼痛情況等。 觀察指標:觀察分析比對患者治療前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疼痛情況與關節活動情況。其中并發癥發生率主要比對治療前后患者發生關節腔積液、關節腔炎、膝骨疼痛等情況。疼痛情況使用VAS疼痛評分進行評測,該評分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該問卷滿分為100 分, 由主治醫師根據患者的關節活動情況進行填寫,分數越高表明患者關節活動越低。 治療前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對 比較患者治療前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其中治療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8.3%)明顯較治療前(25.8%)低,詳見表1。 治療前后患者疼痛情況與關節活動度情況比對 將治療前后患者關節疼痛評分與關節活動度比對,治療后患者的疼痛評分(2.43±0.56)與關節活動度評分(51.82±3.96)均較治療前疼痛評分(7.26±1.32)與關節活動度(81.32±4.23)評分低,詳見表2。 結果:通過給予骨性關節炎患者使用人脂肪干細胞進行治療,可使干細胞有 效作用于患者的病變部位,改善患處關節功能,恢復關節 活動能力,并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提升療效。 目前,干細胞治療骨關節炎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國外已有3款干細胞藥品上市,而國內也已有6項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項目審核批準,開展臨床試驗,相信將干細胞治療用于骨關節炎患者指日可待!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1920.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