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與腎病相伴,過健康人生

經國際腎臟病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聯盟聯合提議,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3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四確定為世界腎臟日.
腎臟移植是目前臨床治療終末期腎病的有效方法,但腎臟移植后的并發癥是影響移植腎存活時間的常見原因,其中慢性腎病是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困擾。

干細胞療法:骨髓間充質 干細胞是一種低免疫原性干細胞群,具有易獲取、易擴增、易保存等優點,可誘導免疫耐受、降低免疫反應、促進損傷修復。

干細胞治療腎病原理
1.分化作用:由于歸巢效應,干細胞會自動轉移到腎臟病灶,分化成腎固有細胞,腎實質細胞,腎小球上皮細胞等。從而修復受損腎臟,重建腎臟血液循環,改善腎臟功能。
2.旁分泌作用:釋放的某種活性因子還會刺激腎細胞分泌促紅素,而促紅素可以促使紅細胞的生成,這樣就緩解了機體貧血的狀況。
3.免疫調節作用:干細胞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可有效減輕腎小球腎炎癥狀,來實現對腎臟的改善作用。

臨床研究
動物研究
目的:分析和評價經腎動脈途徑移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對慢性阿霉素腎病模型大鼠的治療結果。
方法:采用5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作為實驗動物。
其中2只12周齡大鼠用于 BMSC分離培養;
12只作為空白對照組(N組)
36只經尾靜脈注入阿霉素制作慢性腎病大鼠模型,并隨機分為慢性腎病對照組(C組)
經腎動脈移植BMSC組(A組)12只
經尾靜脈移植BMSC組(V組)12只。
N組經尾靜脈注入等量0.9%氯化鈉溶液。
BMSC移植結果
在各個觀察時間點,A組、V組、C組血尿素氮、 血肌酐、24 h尿蛋白及24 h尿微量蛋白水平均明 顯高于N組(P<O.01)。
0周時A組、V組24 h尿蛋白和血肌酐較C組無明顯改善。
且1周時V組血肌 酐與C組相比并無明顯改善,A組卻改善明顯(P< 0.01)。1周時A組、V組24 h尿蛋白及24 h微量 蛋白均低于C組(P<0.01),且A組較V組明顯下降。
2周時V組血肌酐與C組相比略有下降.但差 異無統計學意義。而A組血肌酐均比C組及v組 低(P<0.01);A組、V組24 h尿蛋白和24 h微量蛋白仍均低于C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BMSC移植后腎組織分布
移植后第2周末,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檢查顯示,N組、c組幾乎無BMSC分布(圖l①②);V組可 見BMSC分布于。腎小管周圍,腎小球內未見分布 (圖I③);A組腎小球及腎小管區域均有BMSC分 布(圖1④)。

分析:經腎動脈途徑移植BMSC可提高細胞歸巢效率.并提高對損傷組織的修復作用。
臨床案例
目的:?分析自身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腎病的安全性與可行性。
方法:?選取 26 例慢性腎病患者,患者均自愿接受自身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觀察治療后不良反應,對比治療前、治療后1周、4周、8周、12周時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內生肌酐清除率(Ccr)、24h 尿蛋白等指標的變化。
結果:治療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77%。治療后 1、4、8 周時患者 Scr、BUN、24 h 尿蛋白明顯下降,Ccr 明顯升高,這一結果提示采用自身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腎病可獲得腎功能的改善,可行性滿意。見表1

結論:采用自身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腎病可獲得腎功能的改善,不良反應以發熱、瘙癢為主,未見出血、動脈栓塞、假性動脈瘤等嚴重并發癥。

綜上所述
臨床試驗證實了干細胞治療慢性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過MSCs的干預調節可改善腎纖維化,提高腎功能,為慢性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方法。相信未來干細胞技術讓更多的腎病患者受益。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linchuang/lcyj/2408.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