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功能正常時,它會產生一種反應,旨在防止有害或外來物質,如細菌、寄生蟲和癌細胞,這種反應可能包括特定的免疫細胞和/或抗體。
但當免疫系統對身體的一種或多種正常成分產生反應,卻不能區分“自我”和“非自我”時,好像它們是有害的,它可能產生針對自身細胞、組織和/或器官的免疫細胞或抗體(稱為自身抗體),就會出現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影響了世界上5%~8%的人口,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迄今,人類已經發現了超過80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全身性的,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可影響皮膚、關節、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等,也有器官特異性的,如1型糖尿病,主要影響胰腺。
近日,發表于《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的一篇綜述對間充質干細胞(MSC)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臨床研究進行了系統總結[1],認為間充質干細胞因其安全易獲取、高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抗炎、免疫調節和再生潛能等優點,在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臨床試驗和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低致瘤效應和低免疫原性使其成為臨床治療各種疾病和再生治療的新興選擇。
自身免疫病是在某些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內因和外因誘發下自身免疫耐受狀態被打破或自身免疫性細胞調節異常,免疫系統對自身抗原產生持續遷延的免疫應答,造成了自身組織細胞損傷或功能異常而導致的臨床病癥。
在過去,對自身免疫病的治療主要依靠免疫抑制療法,但長時間應用這種治療方案不可避免地帶來很多副反應,傳統免疫抑制劑往往會全面抑制機體的免疫反應,使機體識別和清除外來入侵抗原及體內突變或衰老細胞的能力下降,從而機體感染風險明顯升高,甚至會增加惡性腫瘤的罹患率。
相比之下,MSCs除了可以由中胚層分化為多譜系細胞以代替病變受損的細胞組織以外,還具有獨特的免疫調控作用,即通過間接作用于一系列可溶性細胞因子,從免疫學層面調控多種抑炎因子釋放,使機體獲得免疫耐受性,保持免疫自穩。
另外,MSCs可逃避異體T細胞和NK細胞的識別而在異種體內長期存活,因此,它們具有低免疫原性和雙向免疫調節能力。這也是其不同于其他成體干細胞的特殊之處。近年來已有大量試驗對MSCs 在治療多種自身免疫病的有效性進行了探索,為代替傳統治療方案開辟了新的道路[2]。
目前,多項臨床研究都已證實,間充質干細胞在多個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非常大的潛力: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征是對人體自身組織的異常免疫反應,導致免疫耐受崩潰,局部組織破壞和慢性炎癥。憑借在免疫調節和組織再生方面的優勢,MSCs 已成為 SLE 治療的新的希望,其中免疫抑制是 MSCs 減輕 SLE 癥狀的重要機制之一[3]。
2007年開始,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首先開始應用骨髓源間充質干細胞(BM-MSC)治療難治性SLE患者,最初入選的4個難治性狼瘡性腎炎患者,均對一線治療方案[強的松劑量>20mg/d 聯合CYC 0.75g/(m2 ·月),6 個月]無效,所以接受了BM-MSC移植。移植后所有患者的SLE疾病活動指數(SLEDAI) 明顯降低,蛋白尿明顯減少,強的松和CYC劑量逐漸減少。這個臨床結果大大鼓勵了后期的研究[4]。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自身免疫病,病理表現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漸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可并發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及抑郁癥。
最近的證據表明,在關節組織中發現的MSCs可以分化修復受損組織,這種修復功能可以對炎癥環境產生抑制。其作用機制可能有兩個方面:(1)分化修復作用;(2)免疫調節作用。此外,MSCs還能在炎癥局部誘導調節性T淋巴細胞生成,通過接觸抑制的方式抑制T細胞的活化和增殖,或抑制細胞因子發揮免疫抑制效應[5]。
?
2010年,解放軍323醫院細胞治療中心報道了17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臨床結果顯示:全部患者在飲食、睡眠、體力、疲勞等臨床癥狀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全部患者滿足ACR20標準,15例患者28項關節疾病活動度評分( DAS28)
結果顯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減輕和緩解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癥狀, 且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對人體各項指標無明顯改變, 安全性很好, 為臨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提供新路徑[6]。

原發性干燥綜合征是一種單純的不伴其他結締組織病的干燥綜合征,可攻擊外分泌腺,以口眼干燥為典型癥狀。間充質干細胞具有抑制多種免疫細胞的分化和增殖、抑制炎癥因子的產生以及抗體分泌等免疫調節特性,目前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是一種治療 pSS的新方法。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24名SS患者靜脈輸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進行了為期1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通過移植UC-MSCs,患者的干燥綜合征疾病活動指數(SSDAI)和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得到顯著改善,唾液流速增加,并且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結果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對干燥綜合征有良好的治療效果[7]。

1型糖尿病(T1DM),是與多基因遺傳相關的自身免疫性慢性代謝性疾病,可導致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病變和足部潰瘍等嚴重并發癥。胰島素替代療法是目前治療1型糖尿病的一線治療方案,但不足以減輕1型糖尿病相關的自身免疫損傷或促進胰島的再生。胰腺移植或胰島移植及使用抗T細胞抗體療法也存在各種問題。細胞替代療法尤其是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為1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臨床治療中效果突顯[8]。
在南京鼓樓醫院的一項臨床研究中,對53名T1DM患者靜脈輸注同種異體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在3個月后重復輸注一次,并進行了為期1年的隨訪。結果顯示,MSC治療組的完全緩解率為40.7%,約為對照組的2.5倍,并且未觀察到嚴重不良反應[9]。
綜上所述,MSCs對自身免疫病的療效確切,前景廣闊,但距離真正廣泛地、安全地投入到自身免疫病的治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近幾年,國內外學者正致力于克服當前MSCs應用的限制,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26812.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