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發現
間充質干細胞(MSC)是干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來源于發育早期的中胚層,屬于多能干細胞。
1976年,德國科學家Frieden Stein和他的同事在骨髓中發現了間充質干細胞(MSCs),后來的研究者陸續發現間充質干細,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潛能、造血支持和促進組織細胞修復、免疫調控和自我復制再生等特點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間充質干細胞在體內或體外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可分化為脂肪、骨、軟骨、肌肉、肌腱、韌帶、神經、肝、心肌、內皮等多種組織細胞,連續傳代培養和冷凍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作為理想的種子細胞用于衰老和病變引起的組織器官損傷修復。
骨髓干細胞雖然是最早被使用的間充質干細胞,并且也被廣泛的研究,但由于提取成本高,獲取有創傷,提取數量少等原因,使用量也開始降低。
2006年,我國在臍帶組織中分離出間充質干細胞,臍帶在我國本屬于醫療廢棄物,然而隨著醫學和科技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從臍帶中分離培養的間充質干細胞可對人體組織和器官有修復和再生的能力,而且沒有醫學倫理的困擾,所以受到科學家的青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研究中。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特點
近年來,人們對臍帶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對其寄予厚望,這種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不僅保持了間充質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而且還具備如下優點:

臍帶干細胞優勢特點:
01、活性更強,臍帶中的干/祖細胞更原始,有更強的增殖分化能力;
02、可分化為各種類型的功能細胞,用于干預多種疾病,且不產生腫瘤;
03、低免疫原性,安全無副作用。因細胞處于原始狀態,使用時無需配型,不會被免疫系統識別為抗原,直接使用不引起免疫排斥反應,臨床應用非常安全。
04、來源方便,采集簡便,易于分離、培養、擴增和純化,對捐贈者和新生兒無任何不良影響,無倫理學爭議,使用方便。
05、具有旁分泌作用和免疫調節作用,調節炎癥,能自主歸巢到受損病灶并進行組織修復,具有抗凋亡、抑制細胞纖維化和促血管生成的特性。
以上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具有的特性和能力,使得它們非常適合于慢性炎癥和相關組織損傷引起的疾病。所有的新生兒臍帶組織中都含有大量的干細胞,也就讓采集變得可行易行,因此也有人稱臍帶中的間充質干細胞為“黃金資源”。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成為研究熱點
臍帶中分離培養出的間充質干細胞完成了從醫療廢棄物到生物資源的華麗轉身,一根臍帶經過全程無異種血清的培養,得到近百份多能干細胞,進而為臨床醫生們提供了近百次診療、治愈疾病的機會。
從治療的疾病種類來看,間充質干細胞的臨床研究涉及上百種疾病。其中神經系統、心血管和骨科疾病是三類主要的研究領域,占比都在15%以上,總和超過一半。另外,糖尿病、肝臟、肺臟、胃腸道、皮膚、自體免疫疾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比例都在5%左右,是間充質干細胞重要的臨床研究方向。
截止目前,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大部分臨床研究進入Ⅰ期、Ⅱ期,少部分已進入Ⅲ期。以下是近年來文獻可查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部分臨床研究案例,涉及25種疾病43項研究,由此可見,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一、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VS帕金森
2013年,廣東省中醫院9例帕金森患者接受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回輸后,雖然尚不能逆轉疾病的進展,但干預帕金森病效果明顯,顯著改善了患者的運動癥狀,提高的生活質量,延緩病情發展。

二、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VS肝硬化
近期,國內王福生院士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顯著改善失代償性肝硬化的肝功能及長期生存率。共有219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108名患者接受干細胞調理,111名患者作為對照組。
結果顯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以減輕肝素的氨基轉移,明顯改善肝臟功能,并且干細胞使用組的總體生存率高于對照組。這一研究給間充質干細胞改善肝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證據。

三、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VS腎病綜合征
2016年4月,《中華細胞與干細胞雜志》發表了一項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用于干預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效果研究。研究共納入了30例(男23例、女7例,激素抵抗型12例、激素依賴型18例)


此次臨床研究采用靜脈全身回輸的方式進行,所有參與者是在常規藥物干預的基礎上增加UCMSC的回輸調理,細胞使用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漿白蛋白、總蛋白的比較顯示:
UCMSC細胞使用前(0周)與使用后4周、8周、16周,24周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患者經過UCMSC調理4周左右,24 h尿蛋白定量即發現顯著減輕,血中白蛋白,總蛋白均得到改善。4周的總緩解率達到46.67%,隨訪到24周,患者的總緩解率升至70.0%,說明UCMSC對腎病綜合征病情的改善有積極的作用,起效快。
在細胞調理過程中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酥均在正常范圍內波動,個別合并AKI的患者還可發現腎功能恢復快,相關文獻亦有報道UCMSC可改善腎功能,尤其有助于AKI的修復及改善預后。初步證實了UCMSC具有一定干預效果,可以顯著改善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患者的蛋白尿,增加臨床緩解率,并且安全性高,提供了修復上可供選擇的新手段。
UCMSC干預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主要可能機制包括:
(1)有分化潛能,并有歸巢效應,具有選擇性的體內分布特點,作用于受損的腎臟組織:(2)UCMSC可以調節免疫,改變Thl / Th2的免疫平衡狀態,使Thl7含量下降,上調Treg細胞;
(3)上調nephrin mRNA表達,促進足細胞的修復;
(4) UCMSC還有旁分泌的作用,可以分泌VEGF等因子,VEGF在改善腎組織炎性反應、缺氧、組織纖維化具有一定作用。
四、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VS糖尿病并發癥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安徽省醫院向53位II-IV級糖尿病足患者的病肢潰瘍部位多點注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三個月,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療效明顯,皮膚溫度,踝-臂壓力指標,皮膚氧張力及跛行距離均有穩定提升。 第二軍醫大學福州總院臨床醫學院與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向15位胰背動脈、雙腎動脈介入及外周靜脈輸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患者血壓、血糖、C 肽值及腎功能指標均有所改善。在改善舒張壓、腎功能方面的臨床療效方面,治療組優于口服纈沙坦+皮下注射胰島素的對照組患者。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河北省人民醫院與河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在局部麻醉下沿30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患肢血管走行方向,自上而下行多點局部肌注1ml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顯效率為5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34%,治療后3個月治療組各項臨床觀察指標及踝肱指數值好轉更明顯。 表6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療效比較
五、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VS系統性紅斑狼瘡 2012年,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為21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靜脈回輸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顯著地降低了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尿蛋白水平,降低了患者的疾病活動度,降低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指數評分(表5)。 表5 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對SLE患者疾病活動度及尿蛋白的影響 2013年,長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為18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肘前部靜脈輸注臍帶間充質干細胞。1個月后,大多數患者發熱、疲倦、乏力等臨床癥狀及體征較移植前得到明顯改善。 目前,我國已經大力加強干細胞研究工作的開展,對于間充質干細胞用于治療十余種難治性疾病的治療研究,除了上述臨床應用疾病以外,還用于心腦血管疾病,肝硬化、骨和肌肉衰退性疾病、腦和脊髓神經損傷、老年癡呆及紅斑狼瘡和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研究,已經取得的部分臨床試驗結果令人鼓舞。 迄今的研究表明,臍帶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不但能夠成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理想替代物,而且具有更大的應用潛能。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分化潛力大、增殖能力強、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無道德倫理問題的限制等優勢,因此有可能成為最具臨床應用前景的多能干細胞。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20661.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