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在抗疫一線發揮出的效力,讓越來越多的國人,認識到了干細胞的科學性和重要性。
慢病,又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S)或”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組起病時間長,缺乏明確的病因證據,一旦發病即病情遷延不愈的非傳染性疾病的概括性總稱。如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
自我更新、高度繁殖、多向分化……因種種“再生”特性被醫學界譽為“生命之源”的干細胞,對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疾病具有不可預估的應用前景,已成為國內外生命科學研究的一大熱點。

業內人士預測,隨著近年來國家政策的不斷推進,干細胞行業將會迎來高速增長期,在未來5~10年間,身體組織和器官“再生”將會逐步成為現實,并像智能手機改變大眾生活方式一樣,在醫學界掀起一場創新浪潮。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群體,一方面它能夠自我繁殖產生新的干細胞,另一方面能夠分化成其他細胞,并對損傷的機體進行修復。其存在于機體中諸如胎盤、臍帶血、骨髓等各種組織器官中,所以有人將其比喻為‘生命之源’。”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張群專家如此解釋這個有點“抽象”的名詞。
當前,干細胞在國內醫學界雖只能算“一屆萌新”,但仍有一些技術已經步入了成熟階段。“在廣東乃至全國,利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疾病是目前發展得最為成熟的干細胞技術之一。”“間充質干細胞”是一種多能干細胞,來源于發育早期的中胚層和外胚層,在特定的誘導條件下幾乎能分化成為人體所有的組織細胞,被譽為人體的“萬用細胞”。
但它也有弱點:由于成體中的間充質干細胞的含量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其增殖和分化能力也會逐步下降,因此必須進行體外大規模擴增培養才能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而成熟的間充質干細胞大規模培養方法,曾經是一項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
隨著世界范圍內人口結構老齡化進程加快,慢性疾病已成為一個全球性難題。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癥被稱作全球致病率最高的“四大慢病”,在傳統醫學視域內基本與“痊愈”無緣。原因在于,慢性病往往由體內一些綜合性因素長期積累導致,僅靠解決某個器官或癥狀的問題無法達到治愈目的,因此終身服藥成了患者延長生命長度、提高生命質量的唯一途徑。但隨著近年來干細胞技術的不斷提升,一些被視作“終生攜帶”的疾病有了被治愈的可能性。“如干細胞能分化成具有分泌胰島素功能的胰島細胞,而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正是由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者其他生物作用受損引起的,因此以干細胞治療糖尿病已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專家以最常見的一項慢性病種為例向記者進行解釋。
所謂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即存在于新生兒臍帶華通氏膠和血管周圍組織中的一種間充質干細胞,將其從臍帶中提取并進行體外分離、純化、擴增后輸入到患者胰腺組織中,可化增值為胰島細胞,替代受損的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促進受損胰島組織細胞的再生、修復。它除了能提高體內胰島素的分泌量,還能抑制血糖上升,增加細胞內運糖蛋白敏感性等,從而達到“根治”糖尿病的目的。專家認為,干細胞療法比起傳統療法優勢明顯,“它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具有較好的免疫調控作用,并且移植效果明顯,作用持久。可能五年之后,干細胞對疾病的治療,尤其是重大難治性疾病的治療,會改變我們對醫藥的一些看法”。
自1950年科學家發現骨髓細胞移植能挽救遭受致死劑量輻射的動物生命以來,人類研究干細胞已有了近70年的歷史。其中中國科學家、科研機構的名字在這段歷史中活躍的年份雖然較遲,散布也較為零星,但在近十年來已有了迎頭趕上之勢。專家表示,“我國干細胞研究處于一個‘起步晚,發展快’的狀態。
日前,干細胞研究被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科技研發計劃,來自國家的認可與支持對干細胞領域無疑是重要的發展信號。
研究表明,許多患上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往往有抑郁情緒相伴隨。“無法治愈”的心理壓力猶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患者頭頂。目前,干細胞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雖仍需上下求索,但首先給患者帶來能夠“根治”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緩解心理壓力的效用。
以目前國家政策的力度與國內干細胞發展狀況來看,能夠“逆轉”某些以往被認為是絕癥的疾病將指日可待。同時,隨著3D打印、基因編輯等“黑科技”的不斷發展與加入,未來干細胞技術也許會徹底顛覆傳統的醫療觀念,給我們帶來超乎想象的“驚喜”。
關注健康應該從關注細胞開始,因為人體是由50萬億個200多種細胞組成,人體每個細胞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老、病變或凋亡,然后再新生,如不能及時替補,人體便會出現衰老和各種急、慢性疾病的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給體內增加“萬能”細胞和各種富有活力的細胞是抗衰老和減少各種急、慢性疾病的最佳方法,因為補充細胞可以刺激新生新的細胞、修復受損的細胞,激活休眠的細胞;并起到帶動自身的細胞活動的作用。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5181.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