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由英國醫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一篇關于震顫性麻痹的文章中提出的,是世界上發病率僅次于阿爾茲海默癥的第二常見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后發病。其癥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全球約有700萬至1000萬人受帕金森的影響,近幾年帕金森患者也趨于年輕化,“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占據總患者人數的10%左右。
帕金森癥病因
帕金森癥是因人腦可分泌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元逐漸死亡而致。多巴胺負責神經信息傳遞,包括控制肌肉活動。隨著多巴胺量降低,病患腦功能開始退化,反應變得遲鈍、動作緩慢,接著肢體不受控抖動。
目前,對于帕金森病的治療手段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細胞移植治療等。目前帕金森病傳統干預方式主要以口服藥物和手術為主,但其只能短期內緩解相應癥狀,尚不能根除病因。
左旋多巴和多巴胺激動劑是多年來的主要治療手段,但這些治療可能帶來運動障礙等副作用或者藥效會漸漸消失。雖然,腦深層刺激至蒼白球或丘腦底核可以緩解癥狀,但這種方法不能修復大腦,并且還會帶來副作用,如感染或刺激衰竭等。因而,臨床急迫需要其他的治療手段。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發文稱,科學家利用人類多能干細胞進行中腦多巴胺通路重建,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Cell Stem Cell》上。
文中指出帕金森病患者可以替換中腦多巴胺(mDA)神經元,從而改善長期運動功能。由于成年人大腦中長距離軸突生長能力有限,現在只能將細胞異位移植到紋狀體,會造成部分mDA通路得不到恢復,可能使患者運動功能恢復不完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人體多能干細胞同位重建中腦多巴胺通路,并進行相關治療。
研究人員通過病毒傳遞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DNF)到紋狀體,并原位移植人類多能干細胞分化的mDA神經元,重建全腦的mDA神經通路。移植物使得受體紋狀體多巴胺水平得到恢復,糾正運動功能。與異位移植相比,原位移植可以使mDA與其他靶核進行有效連接。
這些結果都表明了,通過匹配適當的生長因子信號和移植特定的細胞類型,有望實現成年人大腦中長距離電路功能重建。
干細胞治療帕金森案例
案例一
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來自蘭州總醫院干細胞治療中心19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中位年齡64歲,所有患者均經過神經內科專科確診為PD,患病時間平均為4.5 年,多數患者經過左旋多巴、美多巴等藥物治療或繼續藥物治療,癥狀持續加重。
行腰穿鞘內注射MSC 0.5×10^7個,為預防無菌性炎癥反應同時給予地塞米松2mg,注射后去枕平臥6h,間隔1周再次注射上述劑量,共4次為1療程,間隔3個月可進行再次治療。
治療后多數患者的部分癥狀得到改善,尤其以肌張力增高引起的異常癥狀改善明顯,敏感的患者治療后即有肌肉僵硬減輕,從Webster評分也可以看出,其中強直、姿勢、步態、震顫、面容改善較明顯(P均不良反應:5例出現輕微頭痛,占26%,休息或少量服用止痛藥物好轉,7例短暫發熱,不超過38.5℃,持續時間不超過1天,未予處理自行緩解,無其他不良反應。
19例帕金森氏癥患者MSC治療前后神經系統評分比較
案例二
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解放軍第303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38例帕金森病患者,于第2周期進行鞘內注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分析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采用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UPDRS)對患者精神、行為、情緒、日常活動、運動功能、并發癥進行評價。結果所有患者的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姿勢步態障礙均不同程度緩解,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均較平穩。
結論:短期內即可部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后患者UPDRS評分顯著改善 。
干細胞移植前后UPDRS評分比較(±s)
案例三
從1979年開始,人類首次用細胞替代療法治療帕金森病,從此開啟了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新紀元,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治療帕金森病的目光轉向干細胞療法。 參與干細胞臨床試驗(NCT02452723)的帕金森患者凱文.威克斯近期向改變他命運的神經外科醫生公開發布表達了感謝。 63歲以前,房地產巨頭凱文.威克斯身體狀況良好。鍛煉身體、健康飲食、遠離吸煙,這都是他堅持多年的良好習慣。然而,在結束為期一周的自行車旅行回到澳大利亞后,他開始出現了帕金森的癥狀。2013年10月24日,他被神經科醫生確診為早發性帕金森病。
2016年12月,他成為了全球首批接受干細胞注射相關試驗性腦部手術的患者之一。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試驗,由皇家墨爾本醫院神經外科小組實施,涉及到將3000萬個神經干細胞植入到大腦的14個不同位置中。
接受干細胞治療后,凱文成功地維持原有的積極生活方式,并利用他的騎行能力提高了人們對這種治療的認識。2017年夏天,這位67歲老人參加了從南澳大利亞到昆士蘭超過1400英里的賽程,他為帕金森患者籌集資金,希望能夠為帕金森患者制定一個騎行計劃。
案例四
一項發表在《Transl Res》雜志上的前瞻性、無對照的單劑量試驗,對7例22至62歲的帕金森患者側腦室立體定向注射自體間充質干細胞。
術后10-36個月的隨訪觀察發現,其中3名患者的統一帕金森評定量表(UPDRS)評分持續改善,關閉期分值比基線值改善了22.9%,面部表情、步態等癥狀也出現了改善。2名患者接受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明顯減少了帕金森藥物的劑量。
研究員對帕金森受試者進行干細胞移植,震顫、運動遲緩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干細胞在腦內增殖分化為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元,分泌NT-3、GDN、BDNF等多種細胞因子,改善腦內微環境,發揮神經修復與再生的作用。
此外,干細胞還能發揮抗炎作用以改善損傷部位,減少腦內神經元的繼續性損傷,促進腦內組織修復。
隨著干細胞移植技術的迅猛發展,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相信隨著科學研究與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干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不僅限于改善癥狀,而是有可能真正的阻止疾病的發展,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于凱文的成功案例被公眾所知!? ?
編輯:小果果,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cells/gxb/10741.html
免責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來源于其他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業相關知識,傳遞當前最新資訊。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