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信息
2023年11月11-12日,由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張江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國際峰會暨第四屆合成免疫學前沿論壇”將于張江科學會堂(海科路1393號)舉行。
歷時三年,峰會已成為中國細胞與基因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活動品牌之一,為助推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高速發展,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作出貢獻,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細胞與基因治療全產業鏈合作交流平臺。
本次大會將秉持往屆大會精神,邀海內外專家學者、業界同仁齊聚申城,共襄盛會!
組織機構
指導單位:
上海市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
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
主辦單位: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承辦單位:
上海國際醫學園區集團有限公司
合作單位: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細胞治療研究與應用學會
限量100張免費觀摩券大放送!!
會議倒計時1個月
100張限量免費觀摩券發放中
支持會期出入大會所有會場和展區
掃描下方二維碼點擊下方【報名參會】按鈕
選擇個人報名-免費觀摩券-填寫信息并提交
免費觀摩券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報名咨詢請聯系:
醫會寶? 黃思宇 ?19921650939
張江集團 楊老師??021-38019001
大會亮點提前知
聚焦
5場主題論壇,40+精彩報告
本次會議將聚焦“細胞免疫治療、合成免疫學、細胞藥物、基因藥物”四大領域,圍繞“產業發展、市場監管、臨床應用與轉化、上下游產業鏈、投融資”等角度進行多方位、多深度、深層次探討。
權威
產業政策權威解讀
《上海市促進基因治療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于9月發布,基因治療領域創新策源能力、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能力將進一步提升,產業未來發展生態如何?知名專家將做深度剖析。
亮相
多項創新合作發布
張江基因島等物業空間、CGT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平臺、細胞基因治療醫療中心、病毒研究院聯盟、國際化項目及專家合作等創新項目將于大會發布,邀您共同見證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多元合作格局。
鏈接
專家學者齊聚申城
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教授、世界免疫治療理事會會長Bernard A. Fox博士等國際知名學者大咖將悉數出席大會并做主題報告,數十家國際知名企業負責人也將在論壇做分享精彩觀點。
舞臺
產業創新創業大賽
提供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具有技術突破、產業引領、市場潛力的新興力量表現舞臺,展現新生力量,獲取海量曝光,有機會與主辦方、演講嘉賓、主流天使和VC基金資深投資人深度交流,獲取更多合作融資機會。
大賽活動詳情及項目征集請點擊下方鏈接了解:
【面向全國,再度啟航】2023第三屆張江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創新創業大賽項目征集令
(https://mp.weixin.qq.com/s/ixC-U0yCgyBTWrXsiSm-NQ)
品牌
產業影響力持續擴大
30+媒體全程參與報道,線上線下同步直播,打造具有更高影響力的細胞與基因治療全產業鏈合作交流平臺。
重磅嘉賓 首輪公開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田志剛 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田志剛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生物醫學與健康安徽省實驗室主任,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大健康研究院院長。歷任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所所長,山東腫瘤生物治療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醫學中心主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分子醫學部主任。為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負責人、重大研究項目科學家、基金委重大研究專家組組長等。主要研究方向為NK細胞與免疫治療。創辦中國免疫學會英文會刊(Cell Mol Immunol,執行主編)。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Cell、Nat Immunol、Immunity、Sci Transl Med、Cell Metabol、J Exp Med、J Clin Invest、Nat Commun、PNAS等發表SCI論文400余篇。2008和2019年分獲自然科學二等獎、2011年獲科技進步二等獎。現任中國免疫學會監事長,曾任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國際免疫學聯盟(IUIS)執委。
Bernard A. Fox, Ph.D
世界免疫治療理事會會長、波特蘭大醫學中心腫瘤免疫研究室主任、俄勒岡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
Instructor, Department of Surgery,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 48109 1990-1994
Chief,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and Tumor Immunology, and Associate Member, Earle A. Chiles Research Institute. Providence Portland Medical Center, Portland, OR 97213 1994-current
Associate Professor, Molecular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Oregon Health Scienc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ortland, Oregon 97201 1994-current
Associate Professor, Environmental and Biomolecular Systems, Orego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egon 1995-2012
Guest Professor (sabbatical), Chirurgische Klinik und Poliklinik, Klinikum Gro?hadern,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t, München, Germany 2001-2002
Guest Professor, Xian Jiaotung University, Xian, China 2001-2010
Harder Family Chair and Member, Robert W. Franz Cancer Center, Earle A. Chiles Research Institute 2012-current
Visiting Professo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Graduate Institute of Oncology 2018-current
趙春華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長聘教授、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院長
致力于干細胞生物學、藥學與臨床研究30余年,973等項目科學家,提出了“亞全能干細胞學說”概念,累計發表論文466篇(SCI212篇),H指數71,2014~2022年連續9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獲SFDA干細胞新藥臨床批件,實踐了干細胞新制品臨床安全有效治療疾病,獲得了干細胞領域技術發明二等獎。建立了集成體干細胞基礎理論、關鍵科學技術、臨床試驗治療研究為一轉化醫學體系。
胡紅明 博士
上海鑌鐵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
復旦大學本科,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碩士,美國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免疫學博士, 2002年至2021年任美國Providence 癌癥中心Earle A. Chiles 研究所實驗室PI,俄勒岡健康科學大學兼職教授,FDA項目評審委員會評委, NIH, DOD, Komen 項目評審委員會評委,美國癌癥協會學者(ACS Scholar),美國UbiVac公司聯合創始人,DRibble腫瘤疫苗發明人,曾任上海恒潤達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家,負責研發新管線及臨床獲批產品工藝研究、固化及轉移。上海鑌鐵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科學家,公司主要研發TCR相關免疫治療新方法。
向斌 博士和度生物 CEO
向斌,生物學博士,2019年在上海張江藥谷創立和度生物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基于腸道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開發以腸道細菌為載體的基因工程菌產品,包括創新藥物和消費產品。和度生物是這一新興細分領域全球較早的企業,秉承“原始創新”精神,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工程細菌藥物研發全鏈條技術平臺,并針對多種代謝和自身免疫疾病以及日常健康需求建立了豐富的創新藥物和消費保健品研發管線。
向斌博士從事疾病生物學研究二十多年,有十多年臨床前新藥研發經驗。曾在阿斯利康中國創新中心及諾華(中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參與和領導小分子和基因治療多個新藥研發項目,作為諾華上海研發中心代表參與諾華全球創新小組特別是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工作。學術成果曾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共同獲獎人)等,在Cell, PNAS, eLife, J. Biol. Chem., Cell Research等期刊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發表多篇研究論文。
?
賈國棟 博士
和元生物 總經理
和元生物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帶領近500人的基因治療研發和生產團隊,運營近7000平米基因治療GMP生產車間,在質粒、AAV病毒、慢病毒、各種溶瘤病毒、細胞產品和疫苗方面積累了超過130個項目經驗,熟悉中美基因治療法規要求,具有多個中美雙報項目經驗。負責建設打造近8萬平米全球最大的基因和細胞藥物商業化生產基地。
?
梁旻 博士
上海錦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創始人、總經理
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腫瘤學醫學博士,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免疫學碩士,武漢大學生物化學本科, 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從事生物醫藥領域研究開發工作二十八年。致力于腫瘤免疫及基因治療領域的研究,及相關單克隆抗體、抗體偶聯藥物及溶瘤病毒制品的開發和產業化。1999-2009年擔任上海三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科學官/副總經理,負責研發和新產品產業化工作,包括人重組5型腺病毒注射液(H101項目,商品名“安柯瑞”)的研發及產業化,2006年該產品獲得中國藥監局新藥證書并上市,屬于重組溶瘤腺病毒藥物。梁旻由此獲得2016年上海科學技術二等獎。2009-2019年擔任東源生物公司總經理及東曜藥業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官,負責多項治療性單抗藥物的研發和產業化工作。作為上海錦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從事基于病毒載體的基因治療、溶瘤病毒及新型疫苗產品的研發及CDMO工作。
自1998年以來,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了多項省市政府研發項目資助,包括重點研發計劃一項,863課題五項,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課題一項,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課題一項,上海市科委現代生物和新藥產業發展基金課題兩項等。擔任上海市科委項目評審專家,是連續兩屆美國基因及細胞治療學會(ASGCT)國際委員會委員。
汪楓樺 博士朗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臨床醫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美國視覺科學研究學會(ARVO)國際會員、美國眼科學會(AAO)會員,國際視網膜青年專家組成員;
2012年聯合創立標準眼科新藥臨床評價平臺,率領團隊參與競標,承擔國內主要眼底病新藥評價工作,為17個國家和地區50余家眼科中心提供臨床試驗評價服務;
2016年負責組建上海市眼視覺與光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聚焦基因和細胞治療領域,開展十余項醫工交叉研發項目和臨床轉化研究;
先后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自然基金等15項省部級項;
2020年至今,作為創始人創建朗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進基因治療項目研發。
Sridhar Mani 教授
力山生物醫藥腸道免疫 首席顧問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分子藥理學系、遺傳學系、腫瘤學系教授;
Sridhar Mani 博士,美國著名和科學家,現任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醫學、遺傳學、分子藥理學和腫瘤學系教授。Sridhar Mani 在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后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曾任芝加哥大學講師、耶魯-紐黑文醫院內科住院醫師。他是美國 NIH、DOD 基金評審人,在 Nature、Immunity、Gastroenterology 等頂尖期刊發表論文 200 多篇。Srihdar Mani 博士積極推動微生物組學和免疫學交叉學科的發展,為人類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對健康的影響奠定基礎。
李秋棠 博士
紐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科學官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眼科和視覺科學系終身正教授;
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北京大學遺傳學碩士、學士;
>30年基礎和應用生物醫學研究經驗;
知名雜志期刊發表論文45篇;
《Scientific Reports》和《Sourc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主持多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課題基金項目。
蔣云 博士荷塘生華 常務副總經理
清華大學博士,CTU-UIBE MBA, 清華工研院細胞與基因治療創新中心負責人,北京荷塘生華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合成生物技術分會秘書長,農工黨十四屆北京市科技委員,201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
主持清華工研院細胞與基因治療創新中心運營建設。主持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項,作為骨干參與省級以上科技項目5項。現有專利5項,在申專利5項。主持全合成生物基因治療藥物SynOV1.1的研發和臨床、古典豬瘟mRNA疫苗研發、在美獲批臨床新冠mRNA疫苗研發。
章雪晴 博士
榮燦生物醫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首席科學家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博導,榮燦生物首席科學家。于武漢大學獲得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博士。博士畢業后,曾于 2010 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 Robert Langer 教授課題組和哈佛醫學院 Omid Farokhzad 教授課題組,完成聯合培養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圍繞核酸遞送系統和生物醫用材料,以臨床需求為導向,(i)探索新型 mRNA 疫苗及其在預防傳染病 的應用研究,和(ii)開展靶向核酸納米遞送系統在器官纖維化、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治療領域的應用和機制研究。研究成果在 Science Advances、PNAS、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dvanced Materials 等著名期刊發表了 45 篇 SCI,總引用超過 8000 次;申請多項專利,獲得2 項美國授權,1項中國授權。獲中組部“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項目、江蘇省“雙創”領軍人才、美國百特青年科學家獎等支持。
蘇曉曄 博士
石藥集團核酸藥物研究院 院長
蘇曉曄博士,擁有十六年核酸藥物研發與產業化經驗。本科畢業于南開大學,博士畢業于美國杜蘭大學核酸技術方向。曾在美國渤健(Biogen)總部任PAT團隊負責人, 從事核酸藥物的研發和技術平臺的建設工作。至今負責和參與開發的核酸藥物有3個已獲批,帶領團隊獲得多個核酸藥物臨床批件。現任職石藥集團,負責mRNA疫苗,小核酸藥物和基因編輯藥物板塊的研發工作。主持和參與科技部,工信部等課題。
牟曉盾 博士
正序生物 首席執行官
正序生物專注于以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堿基編輯系統為基礎,開發突破性精準基因編輯療法。牟曉盾博士擁有近20年的國際工業界經驗,曾帶領團隊建立生物藥的工藝開發、生產和全球IND/BLA申報平臺,覆蓋mAb,ADC,pDNA,viral vectors,mRNA,VLP等多種藥物分子。在腫瘤免疫和感染性疾病治療領域有深入CMC研發和生產質控經驗。在基因和細胞治療和罕見病領域亦有快速臨床推進的經驗。曾在藥明生物擔任副總裁和分公司負責人、在默沙東(美國)和輝瑞(美國)擔任項目和研發團隊負責人。
王建祥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首批長聘教授;血液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血液科醫師分會副會長;J Hematol & Oncol 副主編;Blood 編委;中華血液學雜志 主編(2012-2016);中國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委會主任委員 (2012-2016);“杰青”、衛生部突貢專家;CD19、CD33 CAR-T主要研發者;白血病治療領軍人,預后分層、強化誘導、全程管理,顯著改善了急性白血病的療效;牽頭制定了《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部診治指南;NIH博士后杰出研究獎,第十屆“吳階平醫學研究獎-保羅·楊森藥學研究獎”一等獎,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沈琳 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沈琳,主任醫師、教授,重點研發計劃科學家,北京學者,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歷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長。現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I期臨床試驗病區主任,CACA腫瘤精準治療、CSCO臨床研究專委會主委等,The Innovation副主編。
長期從事消化道腫瘤精準治療,抗腫瘤新藥臨床與轉化研究。帶領團隊建立消化道腫瘤臨床與轉化研究體系,并入選2022年中國科協“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牽頭50余項抗腫瘤新藥早期臨床研究,20余項進入關鍵性研究,12個產品獲批13個適應癥。以第一或責任作者在Nature, BMJ, Nature Medicine, JCO等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188篇,獲專利10項。撰寫47部國際國內胃腸道腫瘤診療規范。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CACA科技獎一等獎、第四完成人獲科技進步二等獎等。
應天雷 教授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
應天雷,男,1984年6月出生,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于復旦大學獲得本科學位,2010年于復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0年至2014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全職回國加入復旦大學,現為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合成免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青年千人,優青,重點研發計劃科學家。長期從事抗體工程研究,近年來在Cell、Nat Biotechnol、Cell Host Microbe 等雜志上發表SCI論文130余篇,被引用4600余次。主持重點研發計劃、基金委優青等10余項科研項目;獲美國聯邦政府技術轉讓獎,蓋茨基金會大挑戰青年科學家獎,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等榮譽;擔任治療性疫苗工程實驗室執行主任、上海市肺部炎癥與損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抗體工程分委會副主任委員等學術任職。申報專利30余項,完成8項重大成果轉化,其中抗乙型肝炎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廣譜抗新冠霧化吸入式全人源納米雙抗、長效化IL-15免疫激動劑等轉化成果均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有望形成多個創新藥物,造福病人。
?
賈文文 研究員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長期從事臨床級iPSC、成體干細胞制備、質檢以及臨床轉化,干細胞藥物申報等方面的研究。現為上海干細胞臨床轉化研究院研究員,干細胞轉化資源庫副主任,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干細胞基地GMP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干細胞研究與應用分會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干細胞研究與應用分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秘書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副主委;Genes雜志Guest Editor。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40余篇,授權專利14項。主持自然科學基金3項,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組長項目1項,973項目子課題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
袁寶珠 研究員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教授、上海質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長 首席科學家
醫學及理學博士,原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細胞資源保藏及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原干細胞轉化資源庫科學家,干細胞專家委員會委員。擁有超過30年基礎研究及轉化醫學的研究經驗,發表過上百篇相關學術及專業論文、文章,主要從事細胞分子生物學研究、腫瘤學研究基礎及應用研究、干細胞及細胞治療研究,包括各類細胞治療產品的質量控制研究及質量評價、質量標準研究、質量控制技術研發,和質量評價用標準物質及評價規范的研究及制定;參與細胞治療產品的監管和與監管相關的技術性指導原則起草及修訂,其中,負責起草和修訂了《干細胞制劑質量控制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015年8月開始試行);承擔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作為項目科學家,于2016年獲得了‘干細胞與轉化研究’重點專項資助,用于“臨床級干細胞標準化評價體系”項目研究。自2021年11月起,創建上海質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開始從事細胞藥物、再生醫學產品相關“質量服務”工作。
常艷 博士
國家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 總裁
常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毒理學會認證毒理學家(DCST),上海市科學技術帶頭人,上海市領軍人才,現任上海益諾思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任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及 GLP 檢查專家。從事新藥的非臨床安全性評價及研究工作20余年。在遺傳毒性研究方面,致力于藥物遺傳毒性新技術新方法的建立及應用服務,包括基于流式細胞儀技術的體內外微核檢測方法、體內外Pig-a基因突變檢測方法、體外多遺傳生物標志物檢測、大鼠體內彗星試驗、肝微核試驗等,搭建了從QSAR到體外高通量、體內遺傳毒性評價及藥物基因毒性雜質評價的一站式遺傳毒性評價技術平臺。在生殖毒性方面,率先建立了體外替代試驗方法,猴生殖毒性試驗體系等。順應國內外新藥研發最新進展,率先布局并建立多個創新品類藥物非臨床評價技術體系,包括雙/多特異性抗體評價體系、ADC藥物評價體系、基因治療產品、細胞治療產品、溶瘤病毒產品、細菌溶瘤藥物和核酸類藥物等,并參與國內多個創新藥物品類指導原則的修訂。
作為課題承擔單位承擔科技部“干細胞及轉化研究”試點專項項目,曾參與及承擔其他政府科技項目20余項,曾獲得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政府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藥理學會青年藥理學工作者獎等獎項,并參與發表論文70 余篇。
何志穎 研究員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再生醫學研究所 執行所長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再生醫學研究所執行所長,上海干細胞轉化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細胞治療研究與應用分會秘書長、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干細胞研究與應用分會副會長、中國解剖學會醫學發育生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細胞生物學分會委員、Cell Transplantation編委等學術任職。以干細胞轉化醫學、干細胞與肝臟再生及肝細胞衰老與肝癌發生機制為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ell Stem Cell, Cell Research,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 Biomaterials, Matrix Biology等國際期刊。主持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首席科學家)、重點研發計劃“發育編程及其代謝調節”重點專項PI、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課題等30余項課題。研究成果被評為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上海市優秀發明金獎、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等。研發和推動多個干細胞治療新藥臨床注冊研究或干細胞臨床備案研究。
張永輝 教授
清華大學
張永輝,教育部長江學者、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清北聯合生命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免疫藥學研究。以通訊作者身份在 Cell、Nature、Immunity、Sci. Tans. Med.、PNAS 等期刊上發表了系列文章,探索脂代謝對于免疫的影響,研究疫苗及免疫治療的理論基礎及新路徑。2019年獲樹蘭醫學青年獎,2021年擔任RSC Medicinal Chemistry 副主編,并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彭勃 研究員
復旦大學
彭勃,復旦大學教授,優青,科技部重大專項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科學家,教育部科技領軍人才團隊負責人,曙光學者,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青年),博士生導師,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院長助理。彭勃研究員主要關注中樞神經系統內小膠質細胞的更替(包括細胞的衰老、死亡和再生等)、細胞重編程,以及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病變中以小膠質細胞替換/移植為思路開展干預和治療的全新策略。此外,課題組關注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穩態維持中的相關機理。自獨立以來,主要成果以最后通訊作者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Aging, Neuron, Cell Reports, Nature Communications和eLife等重要刊物上,參與起草了小膠質細胞全球專家共識聲明。彭勃課題組的研究工作入選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評選的2018年度神經免疫學進展(Year In Review: Neuroimmunology 2018),全球共5個工作入選。自2020年起,彭勃被ELSEVIER(愛思唯爾)連續評為中國高被引學者。此外,彭勃擔任了Glia等期刊的編委會成員,并在包括Neuron,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Aging, Immunity和Cell Stem Cell在內的多個重要學術刊物擔任特邀審稿人。
涂文偉 教授
香港大學
涂文偉教授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科及青少年醫學系終身教授、香港大學明德教授(兒科免疫學)、博士生導師、香港大學轉化免疫學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重慶市巴渝學者。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四川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客座教授。從事感染免疫、腫瘤免疫及移植免疫等基礎和臨床轉化研究, 具體涉及流感病毒和EB病毒的預防及治療、γδ-T細胞抗病毒及抗腫瘤的應用基礎以及特異性Treg細胞在人類移植排斥反應中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等醫學轉化研究。現為香港海外學人聯合會會長、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及二審評委、各類人才項目評審、美國免疫學家協會會員、多個著名SCI雜志的編委及海外政府研究基金評審,第17界免疫學聯合會大會(2019)NK和Invariant T細胞專委會主席,生命科學大會(2016)原發和繼發免疫缺陷病專委會主席,γδ-T細胞大會共同主席(2020)。曾任香港科協秘書長、香港免疫學學會主席、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獲中國、美國、歐洲發明專利9項。
林欣 教授清華大學
林欣教授現任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基礎醫學系系主任。特聘專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拜耳講席教授”獲得者,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醫學細胞生物學分會副主席。林欣教授1995年于德克薩斯大學休斯敦健康科學中心獲得博士學位,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后訓練之后,于2000年開始任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2004年開始歷任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副教授(2004),正教授(2009),冠名講席教授(2010),2014年回國工作前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炎癥與癌癥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克薩斯大學生物醫學研究生院腫瘤生物學項目主任。獲得美國白血病與淋巴瘤協會學者獎及美國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者獎。實驗室主要從事淋巴細胞活化相關的免疫學研究,致力于研究淋巴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和研發新型細胞免疫治療技術。
上下滑動查看嘉賓介紹
尹芝南 教授暨南大學
尹芝南,男,1964年10月1日生。本科畢業于湖北醫科大學(現武漢大學醫學院,1984年),碩士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現交大醫學院,1988年),并于1997年畢業于柏林自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7到2007一直在美國耶魯大學從博士后一直到副教授,并于2007年回國在南開大學擔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3年被暨南大學引進創辦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院長至今。尹芝南教授先后被評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杰出基金”獲得者,并以科學家身份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歷年來多次承擔基金委重點項目,并以組長身份參與基金委重大項目及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連續多年上榜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并榮獲廣東省丁穎科技獎,中國僑聯貢獻獎,以共同完成人身份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中國抗癌協會一等獎。目前尹芝南教授是廣東省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細胞免疫分會理事長和中國免疫協會常務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為 1) γδT細胞的分化發育及其在腫瘤免疫和免疫細胞治療中的作用;2) IL-27 調控炎癥和肥胖代謝綜合癥中的作用;3)? RNA m6A 甲基化修飾在T 細胞分化中的作用。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 Nature Immunology, JEM,JCI ,CMI,Hepatology等國際頂級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或共同通訊作者發表文章65篇。
李斌 教授上海交通大學
二級研究員、余?學者、上海交大特聘教授、基金委免疫學杰青、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科研副所長&課題組長、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生物醫藥分會會長、PENN Medicine China Club 副會長;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執行副主編。
連祺周 教授
深圳理工大學
連祺周現任深圳理工大學正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也是香港大學 (HKU)細胞治療產品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 T 細胞和間充質基質細胞 MSC) 的產品放行授權人/科學主任。連祺周教授在多能干細胞定向分化研究和細胞基因治療方面擁有多年的經驗。2010年建立多能干細胞來源間充質干細胞;2014年領導亞洲造血干細胞基因治療,成功挽救了致命性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癥患者生命。2022年在香港大學共同推動建立了符合國際藥品檢查組織(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operation Scheme,PIC/S) GMP標準的細胞治療制造中心。其實驗室還建立了多能干細胞來源的系列性治療潛能的免疫細胞和組織類器官。在Circulation,Cell Stem Cell,Nature Metabol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30余篇。目前承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研究與器官修復”課題負責人等多個科研項目。
畢嘉成 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畢嘉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合成免疫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理工大學合成生物學院生物科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NK細胞免疫治療。近年來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Science, J ImmunoTher Cancer, Hepatology (2篇), Cell Mol Immunol (2篇)等雜志發表多篇論文。獲中國免疫學會青年學者獎、中科院院長優秀獎等獎勵。
傅陽心 教授
清華大學
傅陽心教授于1990年獲得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博士學位。1994-1998年任華盛頓大學住院醫師,1998-2005年任芝加哥大學助理教授、病理系主治醫師及免疫委員會成1員。2005年晉升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隨后榮獲冠名教授。2015年任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病理系冠名教授。2021年全職回清華大學任教,現任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傅陽心教授在臨床和基礎醫學研究領域都具有重大創新,現已在Science,Nature,Nature Medicine等領域內頂尖學術刊物發表260多篇高水平的學術研究論文,文章被引用次數超過45000余次,H-index 104,入選高被引科學家,成為少數同時在醫學和基礎科研領域都取得突出成績的醫生和科學家。他在腫瘤免疫學領域內尤其具有很高的聲望和影響力,是藥物、放療和靶向治療對免疫細胞及分子機制研究的開拓者。近年來,他主持開發了新一代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細胞因子前藥和抗體前藥用于腫瘤免疫治療,研究靶向藥物、局部輻射、腫瘤靶向抗體對腫瘤微環境,免疫系統的調控機制,發展免疫協同治療新策略,很多已應用于不同階段的臨床試驗,展現出了極大的應用前景和價值。
王健君 教授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王健君,于2006年10月在德國美因茨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5月起,在德國馬普高分子所擔任課題組長。2010年2月回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課題組長;2023年5月到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工作。主持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與重大基金項目等。近年來主要開展冰晶形成分子機制研究:在實驗上探測到瞬間存在的納米臨界冰核,證實了百年前吉布斯的預言;明確了納米粒子尺寸與冰晶成核溫度的相互關系;揭示了高效控冰材料的分子機制。創制的新型控冰凍存材料用于細胞與組織的深低溫冷凍保存,完全摒棄了傳統凍存試劑中二甲基亞砜等有毒試劑的使用,凍存復蘇后的細胞、組織呈現出更高的復蘇率與更優的功能。獲松山湖樣板工廠項目支持,建立了控冰凍存試劑的中試生產線,部分新型控冰凍存試劑實現商品化。發表論文包括Nature、Nature Materials、PNAS及J.Am.Chem.Soc.等。申請PCT專利15項,目前已進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韓國及印度等國家;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46項,部分專利實現轉讓。研究工作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得到了2014年美國物理學會三月年會的亮點報道(9000多個報告中選出),并安排召開了新聞發布會。Nature、Nat.Rev.Mater.及英國廣播公司(BBC)先后亮點報道了王健君研究員的研究成果。多次受邀參加美國高登會議、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微納尺度傳熱傳質國際會議及歐洲膠體界面會議等國際會議并作特邀報告或大會報告。低溫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分子科學中心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理事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委員。獲第九屆僑界貢獻獎與2022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
魏平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魏平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PI研究員,細胞與基因線路設計中心主任。2002年本科畢業于天津南開大學微生物學專業,2007年于北京大學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3年期間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從事合成物學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至2020年任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PI研究員。2021年初,加入中科院先進技術研究院。2016年獲得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資助。主要從事細胞與基因線路的人工設計合成,基于定量合成生物學真核細胞信息處理機制的研究,以及免疫細胞工程化設計等。
任俊明 研究員
浙江大學
任俊明博士,現任浙江大學良渚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俊明博士畢業于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家淮教授;后于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在美國“兩院院士”K. Christopher Garcia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后研究。長期致力于研發合成生物學新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免疫治療的基礎和轉化研究。開發了合成細胞因子和從內部阻斷療法等多項新技術,成功運用從頭蛋白質設計技術提高IL-2與其受體的作用親和力。迄今為止,已發表論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共同)論文6篇(Cell、Cell Research A、Cell Research B、ACS Synthetic Biology、PNAS和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Nature等合作論文7篇,總引用1200余次。課題組聚焦于探究免疫受體信號導致腫瘤免疫治療耐藥性的醫學難題,致力于開發可干預腫瘤免疫治療的新型合成生物學技術。
袁志陽 教授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遺傳學博士,上海荻碩貝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同時擔任湖北省免疫學會委員、評審專家,深圳市絲路啟航免疫與代謝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圍繞HLA與移植免疫,開發細胞遺傳免疫與體液免疫診斷的原創技術,致力于HLA抗體檢測技術開發與產業化落地。作為陜西省科技廳“兩鏈”融合重點專項揭榜單位技術負責人,研發符合中國人群遺傳特征的表達單一HLA抗原細胞庫與新抗原鑒定技術,致力于建立器官移植排斥監測與預警體系。
韓為東 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
韓為東,男,53歲,臨床醫學博士,教授,臨床腫瘤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百千萬人才,首都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原總后勤部科技新星。解放軍總醫院生物治療科主任。主要從事腫瘤治療抵抗機制與腫瘤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先后承擔科技部重大專項1項,973課題2項、863項目3項、自然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專項原創1項,面上項目7項,北京市生物技術前沿項目1項,全軍重點項目2項,軍委科技委探索項目1項。獲得企業投資3項,4項臨床治療技術企業轉讓。發明專利20余項。主編專著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JCO、Cell Res、 Blood、Nature Cancer、CCR、NAR、JNCI、STTT、Nat.Comm.、JHO、Leukemia等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180余篇,累計影響因子1 300余分,H指數47。參與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以上4項。2015年,成立了中國研究型醫院生物治療學專業委員會(二級學會),并擔任主任委員。
王烴 研發總監
恩凱賽藥
王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恩凱賽藥研發總監。具有多年免疫基因線路研究開發經驗和NK細胞藥物開發經驗,參與開發了多種候選NK細胞產品。2022年入職恩凱賽藥,主要負責產品管線的早期研發及非臨床研究。
張毅 教授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張毅,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原學者、鄭州大學醫學院學術副院長、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生物細胞治療中心主任。擔任中國免疫學會腫瘤免疫與生物治療分會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生物治療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細胞治療質量管理和研究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生物治療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省部共建食管癌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河南省腫瘤免疫與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和河南省腫瘤免疫治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從事腫瘤免疫和細胞治療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三十多年。2015年以來承擔免疫治療相關臨床試驗研究46項。發表文章300余篇,其中在SCI期刊發表論文235篇,中國高被引學者。擔任J Hematol Oncol, Biomarker Research等6個英文雜志副主編或編委和10余種中文核心期刊編委。申報腫瘤治療相關專利36項,授權16項,轉化7項,轉化總金額超過8000萬。
鄭小虎 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
鄭小虎教授,博士生導師,PI,優青,安徽省杰青。2009本科畢業于安徽醫科大學,2015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一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興趣:1)NK細胞與腫瘤免疫微環境;2)腫瘤/炎癥免疫干預靶點的尋找與藥物研發。相關成果以(共)通訊/第一作者發表在Nat Immunol (2篇)、PNAS、Cancer Res (2篇)、Clinic Cancer Res、Nati Sci Rev、Cell Mol Immunol(2篇)和J Hematol Oncol 等學術期刊,主持基金委專項、面上以及省重點研發計劃等多個項目,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和中國免疫學會青年學者獎。
翟志敏?教授安徽醫科大學
安徽醫科大學內科學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及博士后導師,現任血液病學系主任委員,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血液學分會常委,中國免疫學會理事,安徽省醫師協會血液學分會主任委員等。
主持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雜志上發表論著300余篇,包括在Blood、Leukemia、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發表論著多篇。
王皞鵬?研究員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2003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2009年于美國圣祖德(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獲免疫學博士學位,2009至2015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CAR-T發明人Arthur Weiss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上海科技大學。聚焦T細胞治療研究,近五年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以最后通訊作者發表于Immunity(2020,封面文章)、Cell Research(2023,封面文章)及PNAS(2018)等領域內主流期刊;以共同通訊作者發表在Nature Methods(2018)、Cell Reports (2021) 、STTT (2022) 及Protein & Cell (2022);應邀為Trends in Cancer雜志(2022)撰寫T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綜述,提出“峰尖”理論;所研發的可循環CAR-T技術以專利許可的形式,授權給國內第一梯隊的CAR-T治療企業,完成了科技成果轉化,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李漢杰?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李漢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曾榮獲“海外高層次人才”、歐盟“瑪麗-居里獎學金”、德國“洪堡學者”。作為科學家,主持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發育編程及其代謝調節”重點專項。
李漢杰課題組采用“數據和假說雙驅動”的研究范式,利用計算生物學、分子細胞生物學、臨床樣本和動物模型,深入探究人體免疫系統在發育、健康及疾病狀態下的多樣性、分化與功能。以第一或通訊作者 (含共同) 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包括Cell (2023,2019)、Cell Research (2020,2012)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2014) 、Cell Discovery (2020) 、Cell Reports等期刊,“谷歌學術”總引用超3500次。
上下滑動查看嘉賓介紹
朱芳芳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朱芳芳,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 研究范圍包括干細胞生物學和癌癥免疫學。朱博士是北京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和斯坦福大學博士后, 曾師從“干細胞之父”、斯坦福大學干細胞所所長Irving Weissman教授。
在Cell Stem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Nucleic Acids Research、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幾十篇文章,引用次數超過2200多次。海歸回國后于2021年創立了血霽生物,這是全球第三家專注體外再生血小板的公司。
* 更多專家持續揭曉中,敬請關注
大會議程框架
2023第三屆張江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創新創業大賽
項目征集
?征集范圍:
全國,免疫細胞、干細胞、基因編輯、基因療法、核酸藥物、溶瘤病毒、藥物遞送技術、關鍵原材料、裝備制造等細分領域項目大賽咨詢聯系人:張老師電話:15221402867(微信同)郵箱:kathy_zhang@yigoonet.com
報名通道:
長按識別二維碼填寫您的報名信息
更多合作機會
我們提供包括展位贊助、歡迎晚宴、茶歇、包袋/胸牌廣告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所剩合作席位有限,期待您的參與!
咨詢合作請聯系:
張老師 18117502645(同微信)
往屆回顧
前三屆張江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國際峰會
前三屆合成免疫學前沿論壇
來自張江的邀請
張江醫谷,筑巢引鳳,2023第四屆張江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國際峰會暨第四屆合成免疫學前沿論壇誠邀各位專家、同仁期會!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細胞世界網站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448371.com/hzhd/37193.html
免責聲明:此文為自助投稿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信息。
說明:本站所發布的案例均摘錄于文獻,僅用于科普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相關知識,不作為醫療建議。